秋季操典過後,平平靜靜的又過了半個月。
眼看著秋天收獲季節剛過,軍中新糧剛剛入庫,張飛和張溪正在琢磨著要不要繼續加大營中士卒的訓練量呢.....主公劉備讓所有將軍去開會。
開會的原因嘛......宛城曹仁在秋收過後,厲兵秣馬,有南下的可能。
這年月打仗吧,基本都有一定的規律。
雖然不排除那種在極端情況下出其不意作戰的,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
比如說春耕時,不能浪費民力地力,大多是息兵休戰,而秋後,糧草充足,正是用兵之時。
因此,剛剛秋收結束,宛城方向曹軍有異動,劉備立刻加強戒備,認為曹仁有可能會南下,召集將軍謀士一起開會,商量對策。
本來這個會議隻有將軍和謀士參與,而劉備軍中的將領就這麼幾個,無非是關張趙,謀士也就那麼幾個,徐庶糜竺簡雍孫乾而已。
張溪作為張飛軍中二把手,本來是沒有資格參與這個會議的,他的職責應該是在張飛去開會期間,安排全營軍務才對。
但劉備卻專門囑咐張飛帶上張溪,讓張溪也列席了這次的會議。
這次開會不同於酒宴,就是大家按照座次排位坐好,劉備拿出地圖掛在牆上,然後大家按照官職大小,挨個發言。
張溪的位置是在張飛側後方,不算正席,隻是列席旁聽,所以張溪就是帶耳朵來聽的。
關於曹仁會不會南下的問題,壓根不需要討論。
在坐的除了張溪和徐庶外,都是老行伍了,哪怕是糜竺簡雍等人也是經曆過數次征戰的。
在這個時節,不管曹仁是不是真的會來,都需要嚴加防範,按照曹仁會南下的標準來做好準備。
關鍵問題是,曹仁以什麼方式來,會來多少人,目的是什麼,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對敵。
第一個問題,徐庶認為曹仁不可能率領大軍前來。
畢竟現在曹操的攻略重心還是在北方,在沒有聽到細作關於北方戰事結束的最新戰報前,那就隻能默認曹操還在準備北伐烏桓。
這麼一來,曹操的重頭依然還是在北方,南方這邊,曹仁即使南下,估計也隻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不可能是全軍出動。
而如果隻是試探性的進攻的話,那麼出兵一萬就已經是極限了。
可這一萬兵馬,對於劉備來說,也需要認真對待。
首先,劉備隻有三千多兵馬,隻有曹仁兵力的三分之一。
其次,劉備雖然獲得了劉表的授權,在宛城曹兵南下的時候有指揮樊城守軍的權利,但這也得看樊城守將買不買賬,而且劉備對樊城士卒的真實戰鬥力也知之甚少。
最後,如果曹仁攻樊城,則新野劉備必須去救,可如果曹仁攻新野,樊城守軍卻未必會出兵來幫忙。
這些問題,才是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樊城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既是襄陽北方的門戶,也位於新野的西南方,屬於新野的後方。
而曹軍從宛城南下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進攻東南方的新野,另一個則是直接走西南方向,繞過新野直接進攻樊城,威脅襄陽。
關羽的意思是,現在就派他或者子龍將軍前往樊城,以協防的名義控製住樊城守將,然後儘量引誘曹仁在樊城打一場守城戰。
畢竟守城戰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抵消兵力的差距。
不得不說,關羽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可劉備思考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同意。
派兵主動出擊自己身後,目的卻是控製身為友軍的樊城守將,這已經算是奪權了。
如果說順利擊退了曹仁,這事兒在劉表麵前還能有個解釋,萬一要是沒有擊退曹仁,讓曹仁占據了樊城,恐怕劉表那邊會跟劉備翻臉。
現在的劉備,還沒有做好跟劉表翻臉的準備。
所以劉備的意思是,跟樊城守將示警,然後判定曹仁的動向,如果曹仁直接進攻樊城,劉備就在曹仁身後騷擾,如果有機會,就想辦法斷了曹仁軍糧道,逼曹仁退兵。而如果曹仁率軍攻打新野,那就且戰且退,退往樊城利用城防優勢跟曹仁打消耗戰。
基本上這種方式是對劉備來說最穩妥,損失也最小的選擇。
徐庶也對此沒有異議,所以現在最主要的,還是關注曹仁軍動向。
當然,提前的戰鬥準備還是要開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