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找錯人了吧(1 / 2)

諸葛亮和周瑜、魯肅兩人扯了老半天,後知後覺的張溪終於明白了,這些人到底在扯什麼了。

他們在扯,孫劉聯盟的這個盟約,到底以誰為主,又是誰應該占據主導位置,誰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這個事關戰後的利益分配問題,肯定要好好的掰扯一下的。

如果曹操贏了,那這個盟約自然毫無意義,但如果曹操敗了,這個盟約的製定,就會顯得非常重要的。

諸葛亮從一開始跟周瑜爭論劉備是求救還是結盟,目的就是這個。

一旦讓周瑜認定劉備是來求救的,那麼戰後救命之恩你得還吧,到時候江東就可以一口氣吞下最大的戰果,給劉備留點邊角料都可以說是自己仁義待人,不虧待盟友了。

諸葛亮肯定不能同意這個條件啊,所以他堅持劉備有一戰之力,雙方是結盟,不是劉備勢窮投靠。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諸葛亮和周瑜都心知肚明,對方肯定是要抗曹的,不可能會選擇投降。

那麼對兩個人來說,當下最重要的,當時敲定關於孫劉聯盟的細節咯。

本來兩個人扯來扯去,互不讓步誰知道張溪突然抓住了周瑜話語中的一處不妥,說了那麼多的狠話。

說真的,這個也不能怪張溪,畢竟張溪兩輩子加起來都沒有這種舌戰談判的經驗,而且諸葛亮在事前也沒有跟張溪交代這方麵的事情,張溪真不知道這裡麵還有這麼多的彎彎繞繞。

而且張溪本來就覺得《三國演義》裡這段描寫很迷,周瑜作為孫策的死黨,也是第一個支持孫權,帶領淮泗集團對孫權行臣子禮的人,他不可能會降曹的。

《三國演義》裡非要安排文臣武將連番試探,最後還要被諸葛亮激的下定決心.這樣能突出周瑜什麼樣的特質麼?!

所以張溪看著周瑜和諸葛亮在劉備是不是求救的問題上糾結來糾結去的,實在有點忍不住,有這樣的時間,互相坦誠一點,商量破敵不好麼?!

周瑜也是一時失言,結果讓張溪給抓住了一頓噴,噴的周瑜也是心裡不好受。

雖然是用來討價還價的,但是他說出孫權降曹可以獲得封侯之位,這話他真的不該說。

一者對不起一直信任他的孫權,二者對不起已經去世的孫策.真的有點忘恩負義的意思了。

所以周瑜認真地對張溪道了謝,謝謝他幫自己指出了這個失言。

但是該爭取的還得繼續爭取,周瑜不追究劉備是不是求救,但轉眼又說跟劉備結盟,劉備根本幫不上忙。

而這個時候,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顯然也不會坐視不理了.這虧得是周公瑾雅量高致,換個人,說不定讓那個張元長一番話,就把孫劉聯盟給毀了。

張溪也是後知後覺的察覺到自己差點壞事,當下不敢再說話,看著諸葛亮,魯肅,周瑜三人唇槍舌劍。

魯肅也是忙,一會兒要幫周瑜爭取江東的利益,一會兒又要幫諸葛亮勸說周瑜,促進孫劉聯盟的達成那個累啊。

最後,三個人你來我往的說了一個多時辰,大概形成了一個框架,諸葛亮這才帶著張溪告辭離開。

一出了孫權彆院的大門,諸葛亮看著情緒有些低落的張溪,笑著安慰道,“元長適才言語雖有不妥,但也幫了亮大忙,使得周公瑾不再回避抗曹。至於失言之處,周公瑾素來雅量,當不會與元長為難,元長不必過於自責。”

張溪默然不言,他知道這是諸葛亮在安慰自己,但張溪也有自己的原則——是自己的錯,自己就得認。

因此,回到館驛後,張溪還是乖乖的跟諸葛亮當麵認錯。

諸葛亮倒也不以為意,繼續寬慰了張溪幾句。

畢竟張溪還年輕,他在張溪這個年紀的時候,考慮事情也難免不周全。

關鍵是張溪自己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後來也肯認錯,這個品質,就比很多人要強,再鍛煉上幾年,就能擔當大任了。

不管怎麼樣,這次麵見周瑜,諸葛亮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隔天一早,周瑜前往麵見孫權,並且在軍議上,力陳出兵抗曹的理由。

簡單來說,就是當著文武群臣的麵,給孫權算軍事賬,讓孫權意識到,曹操沒有八十萬大軍,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前麵諸葛亮幫孫權看清了自己投降的後果,後麵周瑜告訴孫權,咱們打曹操能贏.這樣孫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今年26歲的孫權,可不是沒有自己主見的黃口小兒,也不是沒有進取之心的庸碌之主,他當即決定,聯合劉備,出兵抗曹。

當即拜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由周瑜統領江東水師三萬,陸軍兩萬,起兵抗曹。

這已經是孫權現在能掌控的所有兵力了。

而孫權也擔心這些士卒不夠,因此他表態自己會在柴桑繼續組織援軍,也就是說服江東世家出兵,統兵作為周瑜後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吾,吾當與孟德決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