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周瑜好心,要讓劉備軍摻和進來,主要是周瑜現在兵力不夠。
雖然曹操逃回江陵後不久就離開江陵,退往襄陽,但還是留下了一部分軍隊和曹仁,陳矯等人,一起守衛南郡治所江陵城。
而曹仁這段時間不停的收攏了殘兵,現在江陵城裡的士卒加起來起碼有兩三萬人。
而周瑜手頭算上水軍,也就三四萬人。
這次真的不是孫權不給力了,其實周瑜在赤壁火攻擊敗曹操後,孫權隻用了十天時間就從世家手裡聚集了五萬兵馬。
這幫江東世家,一看到曹操敗了,頓時大方了,幾乎全部達成一致,出兵幫助孫權其實就是想要出兵搶利益去。
但周瑜不想讓這幫人過來瞎摻和,自己指揮不動不說,彆回頭還礙事兒。
正好這次曹操敗退,不僅僅是荊州這邊震動,江淮也震動了,所以周瑜就建議孫權帶領著這五萬人,北上合肥,趁著現在曹軍人心惶惶的時候,攻略淮南。
孫權一聽,當時就明白了自家都督的用意,默契的配合著周瑜的建議,親自率兵征討合肥反正是世家的兵,打不打的下合肥先不說,這些士兵死多少他孫權都不心疼。
孫權的援軍去了合肥,那麼周瑜手頭上也就隻有三四萬的兵力,其中至少一半還是水軍。
而曹仁守衛江陵的人馬,起碼也有兩萬以上。
將近一比一的軍力對比,周瑜是攻城方,曹仁是守城方,怎麼看這都沒有太大的勝算把握。
所以周瑜調劉備的人馬過來,一方麵是按照盟約,雙方有互相合作的義務,另一方麵周瑜也不想讓劉備就這麼歇著,好歹的要消耗一下劉備的實力才行。
劉備也沒辦法,他也同樣沒得選。
不出兵,會被周瑜指責破壞盟約,同時也不想就這麼看著江東軍攻城略地.這些地方被江東吃下去,可不會再吐出來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南郡和襄陽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沒有南郡和襄陽,《隆中對》就無從談起。
很顯然,劉備不能坐視周瑜吞並南郡,進而攻克襄陽,占據荊州。
可出兵吧,劉備現在手下的軍力也不足,派少了被周瑜指責,派多了恐怕被周瑜當成消耗品。
所以嘛,劉備召集軍議,也是想看看手下人都是什麼意見,該不該出兵,該怎麼出兵比較好。
出不出兵這個問題,很容易就達成了一致——出兵。
不出兵,眼睜睜看著江東人搶地盤,那不是最後咱們什麼都沒撈著麼?!
所以出兵是肯定要出兵的。
至於出兵多少合適,這倒是有些爭議。
周瑜說調兵兩萬,那是純粹在獅子大開口,劉備軍除非集體傻了,否則打死不可能出這麼多的兵力,這樣江夏就徹底空虛了。
徐庶的建議是出兵一萬,這樣將來打下南郡了,跟江東討價還價的時候還能有點底氣,不然出兵少了,人家說你沒幫上忙,象征性的給你個把縣城,自己把大頭都給吃進去了。
而諸葛亮則建議出兵五千,但多帶將領,比如關張趙三人,全都跑去幫幫場子。
原因是諸葛亮看出江東軍的攻城能力不強,尤其是極度缺乏有統兵攻城經驗的武將,這樣的話,出兵少點,多帶點武將,這樣可以給周瑜看看己方的攻城能力,順便也可以警告一下周瑜,讓他想想戰後如果要獨吞南郡的話,自己的將士能不能頂得住劉備方武將的攻城。
而張溪嘛張溪比較偏向諸葛亮的建議,但比諸葛亮更狠,認為帶兵三千就夠了,說不得還能從周瑜那邊借點兵力來用用呢。
張溪的建議不是異想天開。
張溪親自跟周瑜率領的軍隊作戰過,而且巧了,張溪也是守城的一方,非常清楚江東軍攻城的能力。
這麼說吧,當初在鄂縣城下,救援魏延時,如果當時圍南城門的人不是淩統而是曹仁,那麼寇封根本殺不出去。
周瑜認為江東軍的陸戰能力有問題,其實也說不上錯,但江東軍的陸戰能力,歸根結底不是士卒不行,而是將軍不會訓練,也不會指揮。
所以張溪的意思是,先派給三千人過去,讓張飛關羽帶隊,讓周瑜看看陸戰攻城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然後再把這兩位萬人敵借給周瑜用一下,說不得還能從周瑜手裡騙點軍隊過來。
這樣既能保存江夏的兵力,也能展現己方的重要性,將來在南郡的分配談判中有理有據,省的被人擠兌。
至於多派點人過去這個不行,萬一周瑜直接讓伱帶來的士卒攻城怎麼辦?!
攻城是很難的,江夏軍去攻城,損失大了周瑜開心,損失小了周瑜說你不儘力,戰後分配拿這個說事兒他也一樣開心。
所以,必然不能讓周瑜開心了,少派點人,要攻城也可以,我人少,你派點人支援我一下唄。
劉備思來想去,最終還是選擇了諸葛亮的建議。
不是徐庶和張溪的建議不好,他們倆的建議都有自己的道理。
但徐庶的那個吧,劉備不舍得一萬人這麼多的兵力,張溪的那個呢,劉備覺得就帶三千人去,有點侮辱了周瑜的智商。
所以嘛,還是選擇比較折中的,諸葛亮的建議。
數日的整軍後,劉備率領五千人馬,帶著關羽和張飛兩員大將,並關平、寇封兩名小將,以及張溪、徐庶兩名謀士,前往南郡幫助周瑜攻略江陵。
而諸葛亮和趙雲則鎮守夏口,一個處理政務,一個領軍防備。
不僅要防備襄陽和汝南兩個地方的曹軍,順帶也要防備一下江東.萬一江東真的趁劉備外出,背棄盟約攻打江夏呢?!
諸葛亮可是很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