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於這個時代糟糕的通訊效率,關羽開始絕北道的事兒,暫時還沒能傳遞到江陵城下。
周瑜現在依然在高強度的攻城,但進展並不大。
江東軍雖然很努力,但江陵城牆堅實,城內糧草暫時也不缺,兵力上也不吃虧。
江陵守軍一開始被江東軍的進攻節奏給騙了,造成了一定的混亂,但曹仁也不白給,雖然有些慌亂,但最後還是在曹仁的指揮下,漸漸的穩定下來。
周瑜也意識到了,再這麼高強度的攻下去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反而會增加自身的損傷,因此再次調整進攻節奏,減慢了攻城的強度。
攻城遇到不順利的情況太常見了,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主帥急切建功,這樣就算攻下了城池,自身傷亡也會很大。
周瑜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深知這一點,所以該加強進攻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加強進攻,但該慢下來的時候,他也會讓部隊慢下來。
當然,慢下來不代表是不攻城了。
每天依然還是要安排攻城,不一定要求攻上城牆,但起碼要騷擾牽製,不能給守城方太多修複城防的機會。
而且這麼做,也能讓曹仁摸不清周瑜的主攻時間和主攻方向。
前一段時間周瑜的進攻頻率也很低,但猛然間就會加大進攻節奏。
現在周瑜突然的又降低了進攻的頻率,這讓曹仁真有些提心吊膽的,因為無法判斷周瑜下一次高強度攻城是什麼時候,所以曹仁必須隨時戒備著才行。
刀子掉下來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刀子隨時要掉,但就是不掉的時候。
因此,曹仁一刻也不敢大意,依然全心戒備著周瑜隨時可能的攻城。
而周瑜這會兒也沒閒著,他再次召開了軍事會議,集思廣益一下,看有沒有其他更高效的攻城方法。
每到這個時候呢,張溪和張飛兩個人都是會列席參加的。
但張溪和張飛總是客軍,兩個人是代表劉備軍列席一下,表達一下聯軍的存在感,周瑜不問,他倆也不會主動說什麼。
畢竟主帥是周瑜嘛,主攻的也是江東軍嘛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所以軍議上這倆一句話都不說,周瑜也不會強求。
但軍議結束後,周瑜還是專門留下了張溪,詢問一下張溪有沒有攻城的好辦法。
張飛指揮作戰的能力,周瑜看到了,相信他是一員出色的戰將和指揮官。
但怎麼攻城,這屬於謀略方麵的問題,周瑜自然不會想到去問張飛,而是選擇詢問張溪。
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周瑜一直對張溪的感官很好,覺得張溪跟自己一樣,都是文武雙全的人才。
現在的周瑜軍中,能幫他分擔軍務的將軍不少,但能跟他一起商量謀劃的文臣武將卻是一個都沒有。
孫權東線進攻合肥,因此把魯肅調回柴桑去處理政務去了。
淩統雖然有文武全才之姿,但畢竟年幼,還需要慢慢培養。
呂蒙雖然有一些大局觀,但本身還是武將出身,考慮事情往往容易有局限性。
甘寧這會兒也不在周瑜身邊,他在鎮守夷陵。
其他剩餘的陳武潘璋等人,指揮士卒作戰沒問題,但獻計獻策他們絕對夠不上邊。
周瑜也是沒辦法,隻能跟張溪商量,詢問張溪有沒有什麼高效的攻城辦法。
你彆說,張溪還真的有高效的攻城辦法,但是吧.嗯,有點缺德,能不用儘量彆用為好,張溪還想要點名聲呢。
比如引長江水淹啦,往城裡扔死人死牛啦咳,這些都挺缺德的,容易造成大規模無差彆殺傷。
再說了,張溪的本意又不是真的要幫周瑜,周瑜在江陵城下拖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才能讓劉備有足夠的時間攻取荊南四郡嘛。
所以嘛,張溪麵對周瑜的詢問,表現出一副為難的樣子,然後給周瑜出了一個不是主意的主意。
“將軍何不修書一封,約曹仁外出野戰?!”
守城時,曹軍兩萬守軍對江東四萬攻城軍,那是曹仁占據上風。
但出城野戰的話,就算曹仁還有六百騎兵,但江東軍也有強弓硬弩。
如果能逼得曹仁出城野戰,至少比攻城要強嘛。
道理當然是這個道理,可問題就在於——曹仁傻啊?!
放著自己的優勢防守方式不用,非要跟你進行野戰?!
周瑜對張溪提出的這個主意不置可否。
你不能說張溪說的沒道理,曹仁據城死守,張溪建議約曹仁野戰,也是一種分曹仁兵力的辦法。
兵法有雲:倍則分之。
張溪這個計策,雖然借口傻了點,曹仁不可能會同意,但思路還是對的。
周瑜也在想這個問題,如何才能讓曹仁分兵。
早知道當初就不該派甘寧這麼快的攻下夷陵,如果利用夷陵進行圍點打援,搞不好還能讓曹仁分一次兵,這樣江陵城說不定會好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