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璋不是君,但起碼這麼一說,道理上說的過去。
法正頓時對張溪的認知又加深了這人,比我還不要臉,這種借口都想得出來?!
真當大家不知道漢初“七國之亂”是吧?!
劉備聽了張溪的建議後,也是在猶豫這個當年吳王劉濞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逼得漢景帝誅殺了晁錯。
但問題是,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清君側”就是一個造反的借口而已,自己現在再用這一招,豈不是拾人牙慧,而且等於是跟天下人明示,我就是要進攻劉璋奪益州?!
張溪頓時無語咱們入川是乾什麼來的?!
可不就是奪益州來的麼。
難不成還真的是幫劉璋來的啊?!
有個借口將就著用就是了,何必在意這個借口是不是理由充足呢?!
但這話不太好說,畢竟劉備是主公,得給他留點麵子,既然劉備要矯情,張溪這麼高情商的下屬,也隻能閉口不言。
但龐統可不慣著劉備。
劉備再說什麼“信義”的時候,龐統直接勸說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簡單來說,就是益州這地方,你要是再猶豫什麼信義,那就會被彆人拿走了。
至於劉璋好說,等拿下益州後,給他塊地方安身,保全他的家族,這也就夠了。
劉備到底是一個亂世軍閥,被龐統這麼一勸,再一思索前後因果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最終決定,還是不管那麼多了,起兵進攻益州。
當然,還是要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的。
畢竟這好歹是個借口,起碼在起兵之初,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大義效果的。
至於劉璋是不是會學漢景帝,推出一個替罪羊來,根本不重要。
漢景帝殺了晁錯,吳王劉濞也沒有退軍,不是麼。
真到了兵臨城下的地步,誰還會在意劉備是不是真的來“清君側”的。
隻是現在劉備的地理位置,也不太適合貿然的起兵,因為他的前麵,就是白水關。
一旦劉備起兵,轉身進攻成都,那麼白水關就變成了他的身後,楊懷高沛和白水關的一萬五千士卒可不是吃素的,隨時可以背刺他的身後。
所以,對於這兩人,也得小心應付。
劉備駐紮葭萌關已經快一年了,一直在想辦法收服楊懷高沛二將,但這兩人是劉璋的鐵杆心腹,鬨得劉備一點辦法都沒有,根本收買不了。
而這個時候,又是龐統,獻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屯兵葭萌關不動,北麵防守白水關的楊懷高沛,私下著派遣一支精銳部隊,趁著劉璋沒有防備,一舉突襲成都,俘虜劉璋,然後用劉璋的名義勸降各郡。
中策,隨便找個理由,宰了楊懷高沛這倆貨色,吞並他們的部眾,然後轉頭,全軍進攻成都。
下策,找個理由說要退回荊州,退到白帝城後不走了,占據這個入川關隘,然後立刻叫荊州兵過來支援,反身攻打成都。
法正和張溪對視一眼,頓時明白,這哪裡是給出了上中下三策,根本就是一個策略。
上策,派小股部隊突襲成都你當成都是紙糊的啊,那麼容易突破,更彆說一路上還有那麼多的城池關卡呢,伱的小股部隊戰鬥力能有多強,一路突襲過去?!
下策,退回白帝城,那我們浪費了一年時間,乾什麼來了?!
上策和下策都很扯淡,也就是中策是可行的。
但龐統這麼一說,雖然大家都知道隻有中策可行,但最後確實把決策權給到了劉備,凸顯了劉備作為主公的地位。
“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便依中策行事吧!”
劉備做出了決斷,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把楊懷和高沛兩人騙到葭萌關來。
龐統立刻繼續獻策,就跟劉璋說,曹操平定關中後,有意從襄陽進攻南郡,劉備不得不回去救援。
而楊懷高沛這兩人,巴不得劉備立刻離開呢,一聽說劉備要走,麵子上都得來送送.這人一來,可不就走不掉了麼。
計策是好計策,但張溪猛然間想起來,還有張鬆這事兒呢。
雖然吧,張溪也不太看得上張鬆這樣賣主求榮的人,但人家好歹是鐵了心的在幫劉備做事兒,這要是不小心坑了他,到底也不是劉備的本意。
所以嘛,張溪就提醒劉備,這種事兒,得跟張鬆打個招呼,省的他一驚一乍的,再寫信給他哥哥截獲了,最後丟了小命。
劉備對此深以為然,當下給張鬆寫信,告知他事情經過。
劉備取益州這事兒,沒得洗,就是一個亂世軍閥的殺伐果斷,雖然做的不厚道,但從結果來說,劉備和諸葛亮治理巴蜀遠比劉璋要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