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關是成都前最後的一道雄關,也是一道純粹的軍事要塞。
這地方,如果堅守不出的話,即使有十萬人馬,也彆想輕易能通過關卡所以張溪真的很不理解,諸葛瞻是怎麼想到要出關去野戰的。
這又不是城池,被圍了會糧儘。
綿竹關四周都是山,中間就一道關隘擋住了大路,從兩側根本翻不過去,做不到前後夾擊,而綿竹關背後還有成都支撐糧草,怎麼就不能死守了呢。
麵對這麼一座雄關,彆說張溪,就是劉備,龐統,法正三人,也都非常的頭疼。
真的,張溪這會兒都想把魏延拎出來,讓他好好看看,這是不是一萬人的部隊能攻下的關隘。
但想想還是算了,反正那老匹夫就算明知道錯了,也不會認錯的。
就那個德行。
而對於這座關隘,其實張溪等人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
之前張任當道下寨,準備打第二次野戰的時候,張溪也建議過,可以從側翼迂回繞道,守在綿竹關附近,等到張任軍敗退的時候,順著敗兵衝擊關隘城門,說不定能偷襲得手。
劉備覺得很有道理,龐統也讚同這麼做,所以劉備派遣輔匡帶領一支精銳部隊,想辦法先繞到張任身後埋伏,然後等張任敗退了,伺機偷襲綿竹關。
至於明明是張溪提的主意,為什麼張溪自己不領兵去.萬一這地方有個地名叫“落溪坡”的,咋辦?!
對手可是張任!!!
好在事實證明,張溪想的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劉備也沒有想到,張任指揮的士兵這麼不經打,一交戰就後退,一退就變成潰敗.輔匡率領的迂回部隊,硬是沒有張任的潰兵們跑的快,等輔匡繞道抵達綿竹關的時候,吳懿已經先一步入關,關閉城門,就地組織防守了。
而很快的,劉備率領追兵,也到了綿竹關下。
輔匡也是倒黴,但凡張任多堅持個兩天,說不定輔匡就能率兵立下大功了。
可張任這會兒,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兩場仗,敗的太窩囊了。
真不是他不會指揮,實在是他的指揮根本沒人聽。
第一場仗還好,多少有些聽軍令的,但戰力不夠,輸了也沒辦法。
最憋屈的是第二場仗,自己剛剛排好陣勢,敵人還沒進攻呢,自己這邊的士卒就開始先跑了。
那架勢,典型的就是不求跑的過敵人,隻求跑的過隊友唄。
作為將軍,這兩場仗,張任的指揮能力是完全沒有發揮出來。
但同樣,作為主將,他也需要為這兩場敗仗負責。
不然怎麼辦,吳懿都說了,早點退回綿竹關固守就好,是他非要浪的跟劉備軍野戰的。
這事兒,往劉璋那兒一捅,就算劉璋再護著他,也不可能一點懲罰都沒有的。
再加上.自從退回綿竹關之後,吳懿就一直對張任冷嘲熱諷的。
一方麵,吳懿是東州人,張任是益州人,還是劉璋的心腹,兩人本來就互相看不順眼。
另一方麵,吳懿真不覺得自己比張任差,但這些年卻一直被張任壓製,心裡沒氣,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如果不是吳懿先一步占據綿竹關,恐怕現在綿竹關都丟了,張任哪裡還有機會活著站在自己麵前。
所以嘛嗯,張任很憋屈,非常的憋屈。
而更讓張任憋屈的,是劉璋接下來的作為。
劉璋派來了援軍,援軍主帥叫李嚴,副手叫費觀,都是東州人。
劉璋派這兩人來,不僅僅是帶來了三萬援軍,更是由李嚴接替了張任的主將位置的。
至於張任,劉璋沒做出什麼處罰,隻是剝奪了他主將的位置而已,依然還是讓他在綿竹關效力。
畢竟是自己的心腹嘛。
這年頭,在益州培養一個心腹不容易,吳懿和李嚴都是東州人,帶來的援兵士卒們又都是益州世家湊出來的,如果沒有一個自己的心腹看著這些士兵,天知道他們能弄出什麼後果來。
然後吧.李嚴和吳懿就一起投降劉備了。
順帶還附贈了一座雄關和三萬多士兵。
真的,劉備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兒,張溪也沒有想到,但法正想到了。
李嚴,法正,孟達,三個人是至交好友。
其中孟達算是三個人中最受劉璋重用的,是一個實權的校尉,能統領數千人的軍隊,李嚴次之,好歹也是成都令,相當於首都市市長。
就法正,等了好幾年才等來一個普通縣令的官職,沒乾幾年就被劉璋掛了起來,安排了一個軍議校尉的閒職,沒事兒安排出個差什麼的。
這三個人,其實都是私下對劉璋很不滿的,同時也是私下一起商量好了,要投奔劉備的。
而偏巧這個時候,劉備軍在涪城大敗張任率領的益州兵,消息傳到成都,劉璋大為驚慌張任都打不過,那還有誰能打的過劉備?!
這時候的成都城裡,也不全是一群二五仔。
其實這時候,成都內的世家豪強很多都是站在劉璋這邊的,他們也願意支持劉璋繼續攻打劉備,守衛成都。
比如鄭度,就曾經建議劉璋,對劉備實施堅壁清野,不讓劉備軍以戰養戰,這樣就憑葭萌關的微弱補給,劉備撐不了太久。
但劉璋沒聽他的。
這事兒,劉璋雖然說的很好聽,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但法正聽說這事兒後,給的評價是“終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