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樸刀和苗刀(2 / 2)

關羽聽了,又是哈哈大笑。

張溪一臉莫名其妙,終究是張嶷有點看不下去,小聲的跟張溪科普著說道,“郡守,陣前士卒對戰,距離之間不過數步差距,苗刀可單持撩擋突刺,亦可雙持劈砍,而長槍一旦近身,回轉不便,隻能後退自保苗刀有大用。”

張溪聽了個似懂非懂,關羽卻不以為意,畢竟張溪打仗的風格他也聽說過,衝鋒陷陣從來不是張溪乾的事兒,這種隻有在生死間才能體會到的東西,張溪不懂也不奇怪。

關羽真的很喜歡苗刀,刀身細長,能突刺能劈砍,長度比環首刀長,可以有效的減少士卒往前衝殺的距離。

以往麵對長槍兵,手持環首刀的士卒至少要三四步才能近身,而現在隻需要一兩步就可以持刀突刺或者劈砍,已經大大的提高了作戰能力了。

彆小看這少掉的兩步,有時候就是生死之間的差距。

確實,就長度而言,苗刀確實比不得樸刀,但苗刀可以在單持和雙持之間來回切換,在亂戰中活動空間會比樸刀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苗刀用鐵少啊。

在關羽看來,樸刀這個東西,依然適合是走精兵路線,少量配備部隊,關鍵時刻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苗刀,才是真正適合軍隊製式列裝的東西。

而且關羽還考慮到了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樸刀需要專門訓練軍士們使用,手持和加長杆後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不練很多人都掌握不好,但苗刀不用,隻要會用環首刀的士卒,就可以無縫切換使用苗刀。

這年頭,環首刀可是製式兵器,很少有士卒不會用環首刀的。

就這樣,關羽親自拍板,暫停營中樸刀的鍛造,改為全力打造苗刀。

至於那個新的製鐵之法關羽本來還想著要派人把匠戶們都給統一安置起來呢,沒想到張溪已經提前安排好了,連鍛造的區域內,無軍令都不得擅入。

張溪好歹也是被諸葛亮訓過一頓的人,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早一步的就想好了保密措施了。

關羽對此很滿意,不過回府後還是催促著張溪,趕緊把方法寫下來,給成都的劉備送去,這種東西才是真正的國之重器,比什麼樸刀,苗刀什麼的要重要的多。

這方麵還真的不用關羽提醒,張溪早就在寫了。

而且不僅僅是“灌鋼法”,“炒鋼法”張溪也讓軍中工匠試過了,雖然炒出鋼材的幾率依然不高,但炒出熟鐵的幾率還是很高的,把炒鋼法和灌鋼法合用,可以大大的提高煉鐵的效率,起碼比現在軍中使用的塊鍛法要高的多。

這些東西張溪都記下來了,然後派人給成都送去。

成都那邊呢,也在年底前,把張溪要的一些典籍,給張溪送來了。

這些典籍全部是紙質的,而且諸葛亮也終於搞出了油墨,用雕版印刷術印刷了,看著就公正整齊。

這些書到了江陵,張溪這才想起還有這麼一檔子事兒呢,趕緊的跑去找伊籍,詢問嶽麓書院的修建情況。

伊籍則無奈的向張溪表示,這大冬天,百姓連出門都不願意,誰來給你修建書院呐。

張溪囑咐伊籍監工修建嶽麓書院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下旬了,九月是秋收時節,大家都忙著收割稻穀,誰有時間來修什麼書院。

等到秋收結束後,伊籍按例發動了一個月的徭役,讓百姓進山修建書院,但一個月的時間,能把書院附近的土地平整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徭役結束後,百姓是肯定不會再來幫你修了,隻能在外雇工來修,可這個錢糧補貼,馬良一直沒批,伊籍也不好私自做主。

再過了一段時間,馬良倒是把錢糧給批下來了,但已經入冬了.大冬天的讓人乾活,實在不人道的。

總結起來一句話——現在的嶽麓書院,就是一塊平地。

張溪那個鬱悶的,嶽麓閣都沒有造起來,現在書卻已經送來了。

沒辦法,張溪隻能帶著這些書籍,厚著臉皮去拜訪了司馬徽,先把書放在司馬徽這邊暫時保存,等到嶽麓閣造好了,再給搬過去。

順便的,張溪挨了司馬徽好一頓訓,說他不尊重知識啥的。

能咋辦,這位是既德高又望重的,你在他麵前,爭辯一句都算失禮,更何況這次確實是張溪的錯,沒有好好盯著工期。

事後吧,張溪也確實去了一趟嶽麓山,看到了才剛剛平整好的土地.冬天了,土地都凍上了,這時候動土,那才是真的事倍功半啊。

打地基的事兒,隻能是等到開春後再說,隻是這麼拖下去的話,猴年馬月能造好這個書院?!

鬨得張溪都在想,要不要試試製水泥這玩意兒造房子快啊,打地基也方便,而且結實耐用的很。

穿越者嘛,有幾個不想搞水泥的。

但張溪冥思苦想了好久,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事實——他不會造水泥。

彆說水泥了,連三合土張溪都隻知道個大概,好像是用石灰,黏土和砂石攪和在一起弄出來的,但具體比例是真的不知道。

真的,如果給張溪重來一次的機會,張溪穿越的時候肯定要帶上個度娘,賊溫柔,賊善解人意的那種,有啥不懂直接問,多方便。

現在是沒機會了,隻能怨自己穿越前沒有好好的讀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