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看的,心裡直歎氣。
特麼你們要是從一開始就說這個話,那今天的私宴,你們三個人也都有份。
偏偏是在自身利益得到滿足後,你們才想起來這事兒對大漢的壞處.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沒辦法,這就是這時代的世家子弟的通病。
世家之內,不乏那些為國為民的人,有些人的品德,忠誠,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可惜,這些都要排在“家”的後麵。
這年代,一向都是“先家後國”,很少有人能做到“先國後家”的。
雖然內心感歎,但諸葛亮還是得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孝直,士元之言,我亦知之。”諸葛亮微微一笑,說道,“國家法度,當唯嚴謹,元長所提三省六部製,本就為分權以製權臣,恩出於上者,方得長治久安。”
“既如此,孔明有何高見?!”法正奇怪的問道。
諸葛亮繼續說道,“此事,我亦有些想法,想與諸公相議。陛下所為者,不過嗣君年幼,缺乏治國經驗,故此複設丞相,令亮輔之以度難關.陛下本無久設丞相之意,亮亦無貪圖權位之心。隻需在興複漢室後,亮辭去丞相一職,令嗣君不再設丞相,恢複三省六部職能便可!!”
對於這點,在場諸人倒是不奇怪,諸葛亮的人品大家還是信得過的,他敢這麼說,大家也都相信。
但.
“倉促以成事,事成則廢,來回往複,於朝政何益?!”張溪忍不住的反問道。
那意思吧,你諸葛亮不貪戀權位,我們相信,但在你輔助天子期間,一人總攝朝中事務,驟然撤銷丞相,整個行政係統推到重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啊。
張溪其實一直以來,對複設丞相一事的最大反對點,就是這個。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丞相,是擁有開府治事的權利的,而劉備既然選擇讓諸葛亮出任丞相,還托付以後事,那肯定會給諸葛亮這個權利。
開府治事,就是獨立於朝廷之外,組建一套屬於丞相府的管理班底,跟朝廷的行政體係形成內外朝。
比如曹操,當年就是用了這個權利,組建了屬於自己的班底,最後逐漸替代了真正的大漢朝廷,掌握了朝中實權。
在當時的大漢朝廷裡,魏王府的官員,不一定全是朝廷的官員,但朝廷的官員,一定在魏王府多領一份薪水.這才有了後來曹丕篡漢自立的底氣。
而曆史上的諸葛亮,也沒有免俗,他雖然是一片公心,但也是同樣做到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朝廷和丞相府的職能,近乎融為一體了。
是,大家相信,你諸葛亮不會是曹操,一顆忠心日月可鑒.但如果你開府治事的話,兩套行政班底肯定會存在權利重疊,交叉纏繞的情況。
你諸葛亮說的是輕鬆,到了興複漢室的時候你就辭職.你是一走了事,可朝中群臣和你府中的那些管理官吏,卻很有可能因職責不明,互相推諉攻擊,對朝政又有什麼好處呢?!
朝廷之事,真不能因人設事,必須要遵循製度,不能朝令夕改。
諸葛亮點點頭,認可了張溪的反問,但同樣也說道,“朝政運轉,自有規律,三省六部乃是正理,亮縱然成為丞相,總攝朝政,亦不會奪三生六部之權,有司還需各行其職,不得懈怠。至於嗣君,來日亮也會上奏天子,請天子為嗣君擇良師益友,以天子英明,嗣君聰慧,亮以為,無需太久,亮便可還政於嗣君,如此,複設丞相,不過數年臨製而已,當不會耽誤朝政運轉。”
這些話裡麵,諸葛亮透漏了兩個意思。
一個,是他即使當了丞相,也不會跟慣例的那樣開府治事,另外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行政班底,而是沿用三省六部製,隻是在這個三省六部上麵,多了一個丞相而已。
根本不存在什麼丞相府,隻有一個丞相。
另一個,諸葛亮會建議劉備,提前給劉禪安排好教導政務的老師和組建率屬於劉禪自己的班底,等到將來自己退下來的時候,劉禪能有足夠的人手可以頂上去,接管整個朝政體係。
這番話,可以說是大公無私到了極點。
甚至於,最後諸葛亮還專門找到了趙雲和張溪,對趙雲和張溪做出承諾。
“朝政統劃,亮自擔之,軍中諸事,還需諸位將軍儘心用命。朝堂之上,亮可決戰與不戰,疆場之上,驅除賊寇,開疆拓土,還需仰仗各位將軍。”
簡而言之一句話,我可以決策,但絕不碰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