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長安。
劉備病逝於長安行宮,諸葛亮在長安發喪,昭告天下,然後就要扶持先帝靈柩,回成都南郊惠陵安葬。
其實吧,劉備在生前的時候,確實動過心思,舍棄成都南郊的惠陵,轉而尋求在長安擇址,另修陵墓。
但出於政治原因考慮,劉備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建造在都城附近的,如果在長安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那無異於昭告天下,自己打算遷都了。
那成都那邊非炸鍋不可。
如今的長安終究還是前線,也不是遷都的好時機,因此劉備始終沒有辦法下定決心,重修自己的陵墓。
再加上劉備在占據長安一年後,就因病去世,也沒有那個時間來修建陵墓,所以最終諸葛亮還是得扶劉備的靈柩回成都,葬在惠陵,畢竟那邊的陵墓已經修築了四五年了,都快完工了。
隻是吧,諸葛亮要扶持劉備的靈柩回成都,那麼作為天子親軍的北軍精銳,自然也是要跟隨著一起回成都去的這對雍州的防禦,是一個很大的削弱。
年初剛剛決定左馮翊遷民軍屯的事兒,如今施行了還不到半年時間,各地的戍邊郡兵才剛剛抵達雍州不久,還沒有經過休整訓練,戰鬥力嚴重不足,而雍州本地的郡兵也剛剛招募,隻是分發好鎧甲軍械,連操練都沒有操練過幾次,根本不存在什麼戰鬥力。
如果這個時候,曹魏聞聽劉備病逝,興兵來犯,而北軍又撤離了長安.那事情就麻煩了。
雖然張溪也覺得,就目前曹魏的實力,不太可能在休養不到一年之後發動一場大戰.但,萬一呢?!
為此,張溪不得不去找諸葛亮和張飛兩人,讓這兩人至少給自己留下一萬北軍精銳應急。
也不要求停留多長時間,隻需要這一萬北軍精銳在雍州再多駐紮一年,等到雍州郡兵初步形成了戰鬥力,那張溪還真的不怕曹魏興兵來犯。
即使打不退敵軍,可守住三輔,堅守待援的能力,張溪還是有的。
張飛對這事兒是沒什麼意見,他其實也覺得,雍州的防禦有些脆弱了,再加上丁口不足,短時間內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雍州郡兵,因此留下一部分北軍精銳幫助防守長安,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諸葛亮,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也同意了張溪的意見。
雖然諸葛亮也判斷,曹魏不太可能在這個時候發動大規模的征戰,但小規模騷擾,還是有可能的。
如果沒有精銳防守三輔,張溪憑借那一萬戍卒和兩萬不到的郡兵,要防守整個三輔地區,確實很吃力。
再一個,諸葛亮跟張飛商量後,也覺得如今的北軍經曆了第二次北伐戰爭後,雖然有所成長,但對比起曹魏的禁軍精銳來,還是缺乏戰陣經驗。
因此,諸葛亮打算把北軍分批留在長安戍守,每批戍守一年,以輪戍的方式,積累北軍士卒的臨戰經驗。
隻是這麼一來的話,北軍精銳常駐都城的數量就會變少,尤其是換防的那幾個月,三萬北軍精銳,可能留守成都的,隻有一萬人。
如果再加上南軍的兩萬人,人數倒也夠了,但萬一其他地方再有戰事,比如需要馳援荊州的時候,兵力就顯得有些不夠用了。
因此,諸葛亮跟張飛商議,是不是把陳到率領的那一萬白毦兵,收編入北軍編製,成為都城戍守部隊。
對於這事兒吧,張飛倒是原則上同意,但具體是不是可行,還得上奏新天子,同時詢問陳到的意見。
白毦兵一直以來,都是劉備的親衛,不算入北軍編製的,隻聽從劉備的個人指揮,在第二次北伐戰爭後期,白毦兵就留在五丈原,守衛從褒斜道通往五丈原的大軍糧道了。
如今,隨著劉備的駕崩,對白毦兵的安排,也需要提上日程了。
這種精銳,當然是不可能解散的,季漢還沒有奢侈到這個程度.調回成都,編入北軍序列,也是應有之義。
隻是,這命令,哪怕諸葛亮是丞相,又有托孤之責,也不能由他來下。
至於陳到這倒是不用擔心。
陳到的性格,跟趙雲其實真的很像,兩人都不是那種貪戀權位的人。
甚至對陳到來說,劉備不在了,那麼扶持幼主,就是陳到報答先主的最好方式。
這些事兒,都是回到成都後,需要諸葛亮去協調的事情,對於雍州刺史部來說,諸葛亮同意留下吳懿率領一萬北軍,已經足夠讓張溪滿意了。
諸葛亮跟張飛兩人要扶持劉備靈柩回成都安葬,也不宜久留畢竟劉備病故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下旬了,實在耽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