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因為曹丕病危這事兒,張溪被諸葛亮一紙密令,召回了成都議事。
這幾年,天下局勢實在是變化的太快,各方勢力都不太穩定,諸葛亮也覺得這事兒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
前腳剛剛跟東吳翻臉,鄧芝出使東吳後,雖然緩和了一些跟東吳的關係,但雙方在荊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對峙狀態,東吳方麵並沒有給大漢任何合理的解釋。
孫權很不要臉的再次提起當年劉備入川前和東吳的約定,說如今大漢既然已經奪取了關中,那就該遵照約定,把荊州交給東吳。
因此,這次孫權出兵,不過是尋求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得荊州而已。
當場給鄧芝氣的,差點沒忍住直接破口大罵。
合著中間經曆了那麼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劃界,又是背刺不成後重訂盟約的,你全都當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鄧芝不是為了緩和跟東吳的關係而來的,他真的就該指著孫權的鼻子開罵了。
好在鄧芝多少知道點自己的責任,一番不失禮節的據理力爭後,孫權多少緩和了一點態度,但對於自己背盟,不宣而戰進攻荊州的事兒,依然不做任何鬆口。
不僅不鬆口,他還繼續往長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進攻的架勢。
這要是一般人,說不定也就被孫權騙了,但鄧芝不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過戰場廝殺,製定過軍中謀略的武將,這點小計策豈能看不穿?!
明顯的虛張聲勢而已如今荊州的兵力調整已經到位,各地都加強了兵力部署,甚至陳到的一萬北軍就一直駐紮在武陵,孫權真要增兵對峙,打一場大戰,那他一開始就不該選擇退兵。
說到底,就是孫權如今要在大漢麵前展現出強勢的一麵,以此來抵消他背盟偷襲不成後,在道理上的弱勢。
鄧芝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他不是為了加深兩國矛盾來的,多少得委婉一點。
實話實說,鄧芝也沒想到,這趟東吳之行,會如此的彆扭和難受。
在鄧芝的設想裡,自己來到東吳這裡,一番斥責引起東吳理虧,然後自己稍微轉換一下口風,表達一下大漢對國賊的定義。
國賊為曹魏,不是東吳,雖然東吳屢次背盟,但大漢可以大度不予計較,隻需要巴拉巴拉之類的條件,然後跟東吳討價還價就是了。
可鄧芝是真的沒想到,東吳這邊雖然對自己的態度軟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據理力爭後按照正常使節的禮儀招待了自己,但對於這次進攻荊州,東吳咬死了不認錯,非要拿當初隻是口頭約定的所謂昭烈帝遺言說事兒,逼得鄧芝一點辦法都沒有。
連個道歉都沒有,還怎麼談後麵的各種條件?!
鄧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漢默認這事兒的真實性,就算要跟東吳重新維護關係,也不是這麼個讓步法的。
因此,鄧芝在東吳帶了一個月,最終除了受到東吳君臣的以禮相待外,毫無收獲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荊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戰備狀態。
諸葛亮對這事兒,也沒什麼好辦法,隻能暫時這麼僵持著。
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荊州方麵,荊北要麵臨曹魏的宛城,許昌等地的威脅,南麵要防備江東對荊南二郡,乃至對江夏,江陵的覬覦,長久戰備,總不是什麼好事兒。
可如今,事情的轉機出現了曹丕病重?!
曹丕要如果隻是一般的小病,洛陽細作再怎麼神通廣大,也無法探查到任何消息的能讓細作直接查探到的消息,肯定不屬於那種機密的消息。
也就是說,曹丕病重這件事,在洛陽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換句話說,曹丕這次的病重,是很有可能拖不過去的那種病重。
一旦曹丕真的死了,那麼至少荊北和關中的壓力能減輕不少,而到了那個時候,東吳的孫權還會不會跟現在這樣嘴硬不認慫,也就不好說了。
萬事未雨綢繆,諸葛亮因此緊急調張溪,趙雲回成都,商議接下來的國政變化。
畢竟,從涼州和雍州回成都,還是要一定的時間的。
等到張溪和趙雲接到消息,做好各自州郡的安排,動身返回成都時,曹丕在洛陽病故,曹魏新君曹叡的消息,也已經通過洛陽的細作通道,傳回了成都。
現在好了,正好趕上,就一起討論一下,接下來該怎麼應對吧。
到底是趁著曹丕新喪,曹魏“無主”的功夫,出兵進攻中原,還是稍微等上一段時間,等自家這邊能緩過氣來,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這兩種想法,其實如今成都群臣內部,爭論的也非常的激烈。
以張飛為首的武將派,是支持立刻出兵,收複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