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這些異族願意跋山涉水的離開草原,放棄他們長久以來的生存模式進入關中當屯田民,本身就代表著他們其實並不願意跟大漢拚命。
隻要張溪能保證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不會造反。
至於教導異族耕種,這在這個時代不是什麼麻煩事情,甚至在異族人看來,這是天大的恩賜。
如今的時代,是漢人的時代。
彆看漢人自己把國家打的四分五裂的,但對周邊異族,依然是壓製為主,因此,這個時代的異族,普遍不會有什麼優越感,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多麼了不起的。
長生天的子民,早就讓孝武皇帝打斷了脊梁骨,趴著起不來了。
再說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來,漢人的耕種技術在對抗天災上,明顯要比胡人的放牧技術更有優勢.一頭羊長大要幾年,這段時間都夠漢人收割好幾茬糧食的了。
不是胡人不想耕種,他們是不會耕種如果有漢人願意教授他們耕種,他們巴不得立刻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改成跟漢人一樣的耕種生活呢。
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諸葛亮能在南中地區獲得“諸葛阿公”稱呼的最重要原因。
不是什麼諸葛亮把南中人都打服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在南中傳授夷人耕種技巧,得以讓南中人存活延續了下來,故此感恩上千年。
所以嘛,諸葛亮覺得,雖然讓胡人內遷關中多少有些風險,但隻要處置得宜,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再以部落形勢存在的話,那麼內遷充實人口,也不是什麼壞事。
至於什麼文化差異引發的矛盾,在諸葛亮看來,完全是張溪想多了。
異族在漢人的地盤上,什麼時候真正抬得起頭來,隻要張溪能稍微對他們好一點,處事稍微公平一點,就足夠他們感恩戴德,還在意什麼文化差異乾什麼?!
看完諸葛亮的解釋信之後,張溪才算是恍然大悟——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那個各族平等的時代,這年月的異族,能把他們當成人看,都已經算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了。
本來吧,這個信看到這裡,張溪也就對諸葛亮沒啥意見了,畢竟諸葛亮已經考慮的很全麵了。
但問題是這個諸葛死魚頭,在信的最後一頁,話鋒一轉,居然還是詢問起自家繼子諸葛喬在長安的生活情況。
本來吧,這事兒也算正常,諸葛喬雖然不是諸葛亮親生的,但到底是如今諸葛氏的繼承人,諸葛亮關心一下繼子的生活,也說得過去。
更彆說諸葛亮是先說公事,說完了公事才稍微提到了一下自己的兒子。
但問題是,諸葛亮詢問自己兒子過的好不好,完全可以自己寫私信給諸葛喬詢問,根本不需要通過張溪拐彎抹角的來谘詢。
諸葛亮給張溪寫這麼一封信,一方麵是希望張溪站在諸葛喬長官的立場上,對諸葛喬這幾年的工作進行一個評價,另一方麵諸葛亮這是在提醒張溪,彆忘了當初離開成都時咱倆的約定。
喬兒今年都二十三了,你女兒小暄兒今年已經快十八了該有個說法了吧?!
這倆孩子到底能不能成,總該有個結論,不然不是耽誤了兩家孩子嘛。
而一說起這事兒吧,張溪是真的愁啊。
諸葛喬.能力雖然稍顯稚嫩,但為人心思細膩,考慮事情周到,深的蔣琬的信重,幾次三番的向張溪推薦,一直被張溪壓著。
說實話,對於諸葛喬的性子,張溪也是很欣賞的,畢竟他的處事方式,是非常對張溪胃口的,從不擅自下決定,遇到事情總會多考慮幾步,跟張溪的思維方式,簡直像的離譜。
但.誰讓這貨惦記自己的女兒呢。
可問題是,自己可以壓著諸葛喬繼續在基層磨煉一段時間,卻壓不住自家女兒的心啊。
這丫頭吧,兩年前稍微罵了她一頓,倒還有所收斂,知道要避嫌了。
可這個覺悟終究是有限的。
這兩年,這丫頭沒少往諸葛喬身邊湊,不過是知道帶個丫鬟避避嫌而已,一旦遇到那種踏春啊,或者是遊燈的時節,必然是約著諸葛喬一起遊玩。
偏偏這事兒,孫尚香是公開支持的,又因為張溪以前私下跟孫尚香說過自己的態度,要麵子不好反悔,結果導致這丫頭跟諸葛喬之間的關係,鬨得現在長安城內的人,幾乎無人不知。
半個長安城都盼著他們倆成婚呢,到了那個時候,張溪這個涼州刺史還不得開放流水席,大家能趁機混頓肉吃?!
可以說,如今的形勢,就是張溪再不想讓小暄兒嫁給諸葛喬,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有一說一,這兩年,諸葛喬一直在關中各地奔走,修繕水利設施,人變的務實了不少,少了些翩翩佳公子的氣質,但那個身體素質是越來越好了。
他去鄉下巡查都不坐車的,不是騎馬就是走路,比張溪這個出門就坐車的“武將”都強。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身體不行的那樣哈。
思來想去,一方麵是女兒的心思,一方麵是情勢所迫.張溪不得不提筆給諸葛亮回信,讓諸葛亮請人擇定吉日,讓兩個孩子完婚。
但就一點,張溪堅持要求。
婚後,諸葛喬還必須在長安任職,即使諸葛亮要給諸葛喬調職,那也必須經過張溪的同意。
天知道這小子將來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留在長安,放在張溪眼皮子底下,真要出現惡疾或者意外,至少還有個衛汛能及時救命。
張溪可不想自家女兒年紀輕輕的就沒了丈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