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這年頭,世家和世家之間,也是有差距的。
有些目光長遠的世家,比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不管他們做出的決策到底是不是對朝廷有利,但起碼對自己的家族,肯定是有利的。
但有些世家的決策真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比如這些北地秦州世家們,他們這次就真的失算了。
這次羌人的叛亂,雖然不是他們煽動的,但坐視不管,引發秦州三郡陷落,導致他們也不得不退守天水郡賺是肯定沒得賺了,沒賠太多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張溪聽完了薑敘的講述,明白了這次羌人叛亂的前因後果後,對這幫世家們的遭遇,還真的又樂又恨。
樂,就是純粹的幸災樂禍!
本來張溪就看不上這年代的大部分世家們,如今看到他們自找倒黴,當然得幸災樂禍。
恨,是對這些世家們隻顧私利的做派表達憤恨。
這幫世家,就為了一點錢糧,可以置三郡百姓的生死存亡於不顧,讓三郡陷於戰火.特麼但凡他們早點出手幫忙,三郡百姓也不至於被羌人劫掠,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因此,當諸葛亮帶領主力大軍,也同樣進入冀縣後,張溪的第一件事,就是攛掇諸葛亮,借此機會,收拾一下這些秦州世家們。
當初為了北伐順利進行,對本地世家采取了安撫的策略,如今看來,是不妥當的。
這幫世家就是一群白眼狼,不趁機除掉一批,以後這種事情還可能再發生。
真的,張溪不是不允許世家的存在,但這些世家得有個底線。
自己內部怎麼鬥都行,麵對外族入侵的時候還存小心思,殺多少都不嫌多。
自己內部怎麼玩也行,但不能牽扯到一州百姓,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那麼這些世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這就是張溪對世家的態度。
非要舉例說明的話,同是東晉時期琅琊王氏的傑出子弟,張溪可能更加欣賞王導,而討厭王敦。
雖然王導的私心也不少,但他至少知道個內外,也有些底線,寧可衣冠南渡也不與異族同流合汙。
可王敦不同,雖然也有匡扶社稷之功,但他為了權利鬥爭,可以輕易的發動內部叛亂,把百姓牽連入戰火。
其實這倆嚴格說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這個時代下,世家已經是很難在短期內消除掉他們影響力的存在了,張溪也隻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多一些王導,少一些王敦。
張溪的愛恨,就是那麼簡單直接,因此當諸葛亮進駐冀縣後,張溪直接一狀告到諸葛亮麵前,讓諸葛亮借機收拾一下這些所謂的“世家大族”們。
可諸葛亮不能跟張溪那樣,想的太過簡單。
政治這個東西,它就是個妥協的藝術雖然諸葛亮不知道這句話,但不代表諸葛亮不懂這裡麵的道理。
嚴格說來,秦州世家們這次的做法,確實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但他們的做事方式,多少還是有點底線的。
他們沒有親自下場煽動羌人造反,已經算是有節操的表現了。
這年頭世家是什麼德行,諸葛亮太清楚了,但問題是,這年頭世家依然有效的掌握著輿論權,知識解釋權。
在這兩項權利沒有徹底剝離前,想要徹底解決世家的問題,根本不可能。
諸葛亮隻能是私下婉言寬慰張溪,告知張溪這裡麵的難處.你要樹立個把典型懲治一下,那沒問題,這次羌人作亂鬨得這麼大,諸葛亮也必須找隻雞殺一下,不然不足以震懾這些世家們。
但你要把他們都乾掉.這太難了,對地方穩定也沒有任何好處。
經過諸葛亮的再三勸說,張溪也是在沒轍了.諸葛亮說的,他都懂,但他就是覺得憋屈。
可這又能怎麼辦呢,比張溪更憋屈的,是這個時代的百姓,可如果張溪真的把事情鬨大,把這些世家們全都鏟除了,信不信第一個罵張溪的,還是這些百姓。
時代的局限性就在這裡,張溪沒有辦法改變的。
既然如此那就商量一下吧,抓哪隻雞出來宰一下!!!
這話說得的,諸葛亮都無語了.趕緊打發走張溪,讓他彆摻和這裡麵的事兒。
抓哪隻雞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你張元長看誰不順眼就能直接宰了的.這事兒啊,還是諸葛亮自己來吧,讓張溪參與進來,那才是真的容易壞事呢。
再一個,諸葛亮也沒那麼簡單的就打算放過這些世家們,在那隻雞的剩餘價值壓榨完之前,還不會那麼輕易的下手。
因此,隔天,冀縣城內就有消息靈通人事傳言,此次平定羌亂後,諸葛丞相有意追究秦州各級官吏的失察之罪。
這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情,如今羌人叛亂鬨的那麼大,總該有個人出來背鍋負責.隻是這人到底是誰,可就不好說了。
誰都不想這種鍋落到自家的頭上,可四大世家們也都知道,這事兒,多半最後還是會落到自家子弟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