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類似於後世金兀術的鐵浮屠.當然,不會有三馬相連的那種鐵浮屠。
事實上,組建重裝騎兵的主意,還真的不是趙雲想出來的,而是張溪跟趙雲建議的,而張溪的靈感來源,也確實是金兀術手下的那支鐵浮屠。
但是呢,趙雲在肯定了張溪對重裝騎兵的構想的同時,也對張溪提出的三馬相連的陣法提出了質疑。
騎兵作戰,高速奔跑的情況下,把馬再連起來這要是有一個騎兵的速度跟不上,或者作戰的時候稍微怯懦了一點,豈不是要連累其他兩個騎兵。
全軍要是都這麼做了,那隻要有小部分人出現臨戰怯懦的情況,那麼整個騎兵的進攻陣型就會徹底崩潰掉騎兵不是步兵,高速行進中是不可以出現陣型崩潰的現象的,那還不如各自為戰呢。
所以,趙雲否決了張溪提議的三馬並聯的提議,認為這根本是不懂騎兵作戰的人異想天開的想法而已。
張溪也沒有強求,一方麵是他確實不懂騎兵,另一方麵張溪在雍州,趙雲在涼州,兩者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靠通信,這年月的通信還無法太奢侈,一個月能通信一次就不錯了。
總不能因為這點事情爭論起來,影響了騎兵隊伍的組建吧。
因此,張溪隻是提了一個建議,具體如何執行,怎麼去組建這支重裝騎兵部隊,都還是趙雲說了算的。
然後趙雲就犯難了。
要組建這樣的重裝騎兵,首先要解決的,是戰馬的問題。
人馬俱甲,對戰馬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普通的戰馬就算是能勉強支撐起人馬俱甲的重量,也無法再做到快速奔跑。
而提不起速度來的騎兵,根本沒有任何實戰意義。
因此,趙雲首先要頭疼的,就是對戰馬的優選。
但這並不容易。
涼州雖然是產馬地,但涼州也從來不是以重裝騎兵出名的地方,涼州的騎兵,大多是都是人披輕甲,甚至不披甲的遊騎兵。
涼州戰馬耐力,爆發力都不錯,但負重能力也就那樣了要是這年月的重裝騎兵也許還能承受,可如果連馬也要披上重甲,那就不是一般的涼州戰馬能承受的了的。
趙雲試過,用涼州戰馬來組建人馬俱甲的重裝騎兵,衝擊距離不能超過十裡地,否則就會大量損傷馬匹。
衝擊距離隻有十裡的話,就徹底失去了騎兵作戰的意義了。
這肯定是不行的。
為此,趙雲不得不再次寫信給張溪,詢問有沒有解決的辦法,而張溪的回信,倒是給出了辦法,但趙雲無法接受。
時間上來不及。
張溪的解決辦法,一個,是把負重能力和爆發力都出色的戰馬優選出來,經過數代的培養,爭取選育出一批能兼顧兩者優點的優質戰馬出來。
但這事兒,真不需要張溪給出主意,打從前漢孝武皇帝奪取河套地區開始,這個事兒就在乾了,孝武皇帝甚至為了獲取大宛駒改良本土戰馬品種,不惜勞師遠征。
可即使如此,最後經過三百來年的改良,也不過是形成了如今的涼州,並州,幽州三個產馬地。
趙雲可沒有三百年的時間去等,也無法確定改良後的馬匹是否能在耐力,負重,爆發力上達到自己的要求。
實在等不起。
而張溪的第二個辦法,依然還是效法孝武皇帝,往西邊派出使者,尋找更合適的戰馬品種。
張溪在給趙雲的回信後中,模棱兩可的提到,說是極西之地有一種戰馬,能馱著鐵罐頭一樣的騎兵作戰,派人通過絲綢之路往西找找,說不定能找到這種戰馬。
當然,如今的大漢肯定是沒有孝武皇帝時期氣吞天下的實力的,絲綢之路也不好走,但總是一種希望嘛。
可這個辦法,哪怕張溪是通過書信傳達的意見,趙雲從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不靠譜來。
先不說這種大海撈針的方法行不行得通,就說這個絲綢之路,如今也不在大漢的控製之下。
孝武皇帝時期,絲綢之路初開,又有大漢的國力作為後盾,誰也不敢對大漢紮刺兒。
但如今,絲綢之路時斷時續,大漢軍隊已經有好幾十年沒有重返西域了,西域那邊對大漢是什麼態度,誰也不敢保證,而西域商人也很少有人再願意來到大漢,畢竟現在的大漢是在戰亂時期。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尋找到張溪聽聞的那種戰馬,隻能全憑運氣。
這兩個辦法,一個等不起時間,一個隻能看運氣,都不是趙雲追求的。
趙雲是真的愁,張溪的建議完全無法解決他當前的問題,而如果戰馬的問題解決不了,組建人馬俱甲的重裝騎兵,根本無從談起。
甚至,趙雲都想著,要不減輕一下戰馬披甲的重量,從原本的鐵甲全都換成皮甲,這樣說不定就能行了。
本來趙雲已經打算妥協,就這麼做了,但老天終歸是眷顧大漢的。
不知道哪裡冒出來一個西域商人,想要進入大漢涼州做生意,托人找關係,給大漢的涼州刺史送來一些“禮物”,其中就有一匹產自“西域”的優質戰馬。
本來吧,麵對這種“不知好歹”的胡人商賈,涼州刺史徐邈,是見都不會見一麵,更彆說收禮了。
但偏巧,這天趙雲正好在涼州刺史府跟徐邈商議軍務,然後很不巧的,趙雲還就一眼看到了那匹戰馬徐邈當場臉都紅透了。
特麼誰那麼不懂事的,當著趙雲的麵給自己送禮天地良心的,就算要行賄,也沒有你這麼乾的。
就在徐邈擔心趙雲誤會,打算解釋的時候.徐邈發現,趙雲直勾勾的看著那匹戰馬,兩眼開始慢慢放光。
嘛.徐邈頓時不擔心自己的前途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