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一共就兩萬人,四的進攻下來,傷亡大概有一千餘人,還剩下一萬八千多人。
這一萬八千多人繞過北中城,前往溫縣北中城的蜀賊將領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坐視自己東進。
到時候必然是尾隨自己,咬住自己的尾巴,拖延自己的進軍速度。
而在溫縣城下進攻的張溪,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得到了北中城遇襲的消息了。
哪怕這時候張溪還沒有完全調整好軍隊部署,做好側翼防禦,但最基本的,往北中城派出的援軍,應該已經是在路上了。
也即是,秦朗這麼直勾勾的闖過去,很有可能會直接跟張溪派出的援軍撞上,再加上身後吊著的“尾巴”.這不就成了自己給敵軍創造出“前後夾擊”的態勢了麼!!!
這哪裡是去溫縣支援,這是直接去送死的。
所以,現在的秦朗,不打下北中城,是根本無法安心前進的,也就不存在裴潛強調的“優先戰略目的”。
冷靜當然還是要冷靜的,但強攻,也是必須強攻的。
就在秦朗厘清了所有的戰場局勢,拒絕了裴潛的諫言,準備用傷亡換取時間的時候.張翼撤退了。
是的,張翼從北中城撤軍了。
其實張翼也不想撤,他的北中城守的好好的,但張溪命人傳來軍令,讓他撤軍彙合,張翼也不敢不聽軍令。
而張溪呢張溪其實也不想下這個命令,但沒辦法,局勢有變。
現實這個東西,有時候吧,真的,往往真的無法讓人順心如意。
比如張溪,又比如孟達。
張溪是真的想把秦朗帶來的三萬大軍給留在河東,為此他派出了馬岱和孟達的組合,去太行山道那邊伏擊秦朗。
可誰知道,秦朗還挺有腦子的,居然分兵進軍,帶著兩萬郡兵闖入了河內郡。
而這個時候,其實張溪也不著急,他派往北中城以防萬一的張翼及時堵住了秦朗。
張溪現在兵力充足啊,隻要他留下一部分人牽製住溫縣的夏侯霸,自己帶著主力去圍僥話,秦朗的那兩萬曹魏郡兵一樣跑不了。
可偏偏就在張溪準備做出應變的時候.張溪接到了孟達軍使火速傳回的軍報。
並州騎兵南下了,而且兵力不下兩萬太行官道,堵不住了。
孟達也是倒黴。
本來孟達在太行官道口,利用霖形優勢和敵軍主帥戴陵的猶豫,有驚無險的守住了官道。
真的,隻要戴陵沒有足夠魚死網破的決心,那麼孟達守起來,還是很輕鬆的,這個功勞也是十拿九穩的。
而且吧,將來這場戰績傳出去,也足夠給孟達長臉五千步兵攔住了一萬騎兵,哪怕是有地形優勢,但這樣的戰績,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孟達甚至已經在幻想自己因此功勞升官封侯,名傳下了。
可偏偏這個時候,並州刺史畢軌,帶著兩萬並州騎兵南下了。
畢軌這個人吧,文官出身,他沒有什麼軍略,最大的能力也是坐鎮地方,實施政令。
曆史可以證明,畢軌的軍略水平,連秦朗都不如。
但畢軌這個人有個“優勢”.他不懂軍略,因此他不會去考慮那麼多,在他看來,戴陵有著八千騎兵,居然不敢去進攻一個隻有兩千人守衛的官道營寨,純粹就是在消極怠慢,貽誤戰機。
因此,當畢軌和戴陵合流後,畢軌立刻以並州刺史的身份,剝奪了戴陵的指揮權。
關於並州刺史是否有權利剝奪後將軍指揮權的問題,戴陵不確定,畢竟兩個人都不是一個係統的。
但戴陵卻知道,自己這個後將軍是故大將軍曹真提拔的,而畢軌這個並州刺史,是子親自任命的。
大將軍曹真還活著的話,戴陵也許還會據理力爭一下.但可惜,現在大將軍已經故去了。
因此,戴陵屁話沒的就交出了兵權。
而畢軌在掌握兵權後,第一個命令,就是讓五千騎兵去強攻孟達的營寨。
嗯,輸的挺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