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龐統之所以猶豫不的原因,在於.兵力不夠啊。
進攻河內也好,進攻冀州南部也好,至少要二十到三十萬的軍隊,負責無法調動起曹魏在黃河的兩處防禦線。
如果再增加這麼一路兵馬進攻河東.至少還需要有十萬兵馬才校
否則的話,一眼就能看的出來,這是一支偏師,根本無法起到掃平河東,牽製魏軍的目的。
這樣的話,加起來,就需要至少四十萬左右的軍卒。
可如今的大漢,全國總動員都拿不出這麼多的軍卒出來。
不是大漢全境沒有四十萬士卒,事實上,如今的大漢,在籍郡兵和各種脫產精銳加起來,有足足六十萬人。
可這六十萬人裡,有至少一半人是不能輕易調動的。
戍邊防禦異族外敵總需要留人吧,穩定地方治安,防止地方叛亂總需要留人吧,在荊州和兗州南部防衛東吳趁火打劫,總要留人吧,長安都城,護衛子,總要留人吧.諸葛亮滿打滿算,一共能用來北伐的兵馬,最多也就是三十萬。
如果再添一路兵馬的話,兵力從哪兒抽調,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了。
而這,也是龐統不想提出自己計劃的真正原因他也是算了半,就是算不出,從哪裡可以抽調出這十萬人來。
可現在呢,話已經了,策已經獻了不管怎麼想,在場的六個人,越想越覺得,這還真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好主意。
有點不舍得放棄啊。
然後就開始硬湊。
根據北地細作和劉放傳過來的密報,如今郭淮在冀州南部有十萬人守衛黃河防線,在河內郡,夏侯霸和秦朗加起來,大概有五萬士卒,河東郡的司馬師手裡有三萬士卒,再加上並州一整個州,至少還有五到七萬人守衛,其中至少有一半是騎兵曹魏防禦縱深的兵力加起來,總計大概有二十五萬人左右。
三十萬人渡河進攻,已經算是兵力比較捉襟見肘了,再想分兵成立第三路兵馬,多少是有點太為難了。
要硬湊也不是不行,但問題是,抽調荊州兵或者兗州兵太多的話,東吳那邊.可就不好了。
這事兒,還得是看兩地的一把手,怎麼預判了。
對此,徐庶和張溪都在認真的權衡.而首先做出回應的人,是徐庶。
徐庶不認為,自己可以抽調額外的兵力出來。
第一,是因為兗州新定,很多地方事務都沒有梳理完整,這次北伐,抽調一辦軍力集中在東郡已經是不容易了,再抽調的多了,容易造成兗州地方不安定。
第二,從防備東吳的角度上來看徐庶要是敢從兗州南部抽調太多的兵力北上,那陸遜那個老狐狸肯定會趁機出兵的。
如今的兗州南部三郡一國,是東吳占據兩國一郡,占據上風如果讓陸遜再乘虛而入的攻占了陳國,威脅到潁川郡和陳留郡的話,那這個兗州,恐怕就真的要後院起火了。
徐庶是真的無法抽調出態度的兵力出來。
因此,壓力就隻能給到荊州這邊。
畢竟,如今大漢已經收回了荊州的大部分土地,隻剩下一個江夏郡還在東吳手裡守備壓力應該是不會太大的吧?!
而張溪,其實也是在仔細的盤算。
自從收回了荊南四郡後,荊州需要麵臨的南麵壓力確實減輕了不少,但是吧,東麵的壓力,卻一點沒有減少的趨勢。
東吳的江夏郡,囤積了水陸聯軍八萬人,而江夏郡南麵的柴桑郡,東吳也在這裡後備了五萬人.加起來可就是有十三萬人了。
這麼多的兵力,如果有必要的話,完全可以再發動一次的荊州侵攻戰了。
荊州的腹心地帶,始終是南郡和襄陽郡,而江夏郡,正好是又水路條件可以通往這兩個郡,東吳又是以水軍戰力見長的.真不敢掉以輕心。
本來荊州的總兵力就不多,一州加起來也就是十五萬人左右,上次北伐就貢獻了五萬人,這次還要額外再抽調十萬人那荊州就不用守了。
張溪滿打滿算,最多再能給北伐提供三萬人而已這三萬人,也很難保證是有過戰陣經驗的老兵。
否則的話,荊州會漏洞百出的!!!
可.三萬人,夠麼?!
諸葛亮仔細琢磨了好一陣,覺得吧.也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