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吧,這個問題諸葛亮也不能不做解釋。
畢竟,現在魏延,也算是軍方第二人了,而且數十年的相處下來,大家也都知道這貨的性格犟歸犟,隻要你的有道理,他也會聽。
“此番北伐出兵,若隻是為了攻略河內或者冀州,文長之策也未必不可行!”諸葛亮皺著眉頭,對著魏延道,“隻是,此番之戰,乃滅國之戰若延津之兵北渡,立刻北上強攻朝歌,恐打草驚蛇,導致曹魏全線收縮,如此,則功虧一簣矣。”
這個解釋,其實已經的很清楚了。
但,魏延也是老行伍了,又不是那種缺乏戰略眼光的莽夫,他當然知道,這次打的是滅國之戰,需要謹慎,同時也需要講究時機。
因此,魏延的真正問題,不是為什麼要舍近求遠去打黎陽的問題,而是
“延亦知此,隻是,若我等自延津渡河,不攻朝歌而攻黎陽,如此舍近求遠,以郭淮之能,難免起疑豈不也是打草驚蛇?!”
如果是大軍都從白馬渡口北上,那麼去攻打黎陽倒是沒什麼問題,畢竟那是從白馬渡口渡過黃河後第一個重鎮,也是郭淮設立的黃河防線的重心所在,十萬兵馬主動進攻黎陽,不是問題。
但既然都分兵出擊了,張溪走白馬渡口,魏延走延津渡口.魏延在延津渡口渡河後不去打更近的朝歌,而是東進去打黎陽,這怎麼看都不合理吧?!
而對此.諸葛亮有些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魏延這個人呢,常年鎮守在外,數次北伐決策的時候,其實魏延基本都沒有參與,所以對於一些事情吧,他其實並不知道。
比如,大漢在曹魏內部,有一個高級內應的事情。
所以呢,其實魏延並不知道,諸葛亮手裡有著一份完整的曹魏在冀州黃河防線的防禦兵力分布圖。
從東郡進攻河北的兵力,一共就隻有十萬人,諸葛亮還授意張溪兵分兩路,從延津和白馬兩個渡口同時渡河,其實就是開了“地圖掛”後的戰術選擇。
按照這份曹魏黃河防線兵力分布圖來看,郭淮在從延津渡口到白馬渡口的一條線上,算上黎陽在內,一共四個縣城,各自安排了兩萬人左右的兵馬駐守。
很顯然,這樣的防禦兵力部署方式,兵分太過於分散,而且沒防禦重點,給人一種處處設防,但處處防不住的感覺。
以郭淮的能力,他肯定不會做出這麼呆板的戰略部署,他這麼做,必然是有深意的。
而根據諸葛亮的預判,郭淮這麼做的目的,恐怕是要行分兵之計,誘敵深入,瓦解漢軍的攻堅能力,從而各個擊破。
而佐證,就是郭淮在朝歌,安排了夏侯玄率領一萬兵馬,駐守在這裡。
一萬兵馬,多不多,但少也不少了,如果再配合延津北岸主動回撤的兩萬魏軍.魏延隻帶五萬兵馬,是很難北上攻下朝歌的,反而有可能被困在朝歌城下,進退不得,被郭淮率領的其他駐守兵力迂回包抄。
而這,恐怕才是郭淮真正的防守戰略。
而諸葛亮呢,故意讓張溪和魏延主動分兵,從延津和白馬渡河,做出分擊兩地的架勢,這其實就是故意的在誤導郭淮,讓他認為自己的戰略計劃得逞了,從而選擇主動後撤,讓出黃河沿岸的前線戰場然後再讓魏延突然東進,沿著郭淮讓出來的戰場通道,儘快和張溪合兵一處,進攻黎陽,這樣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而朝歌呢,同樣在諸葛亮的北伐計劃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肯定是不能提前攻占的那麼唯一的選擇,就隻能是合攻黎陽了。
這是諸葛亮根據細化的情報,做出的戰略安排,但這些細化的情報,普通的細作,是打聽不到這麼詳細的。
起碼從延津到朝歌這一路的防禦情況,細作是無法打聽的太詳細的。
要跟魏延解釋,那就必須先解釋劉放的事情,而劉放這個事情吧諸葛亮還真的有點不敢跟魏延去。
魏延這個冉底是武夫,性子也是相當直率的一個人這個秘密如果告訴了他,他能不能守住,還真的不好。
可是吧,要是一直不也不是個事兒,畢竟魏延現在也是大漢的軍方第二人,位高權重的,他其實是有資格知道這件事情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魏延的脾氣吧,屬毛驢的,現在你要是不給他解釋清楚了,他真的有可能擅自行動,北上強攻朝歌。
那樣,就真的掉進了郭淮的陷阱裡了。
今回來晚了,碼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