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這個人,其實可以是魏晉名士風氣的開創者,雖然他也有做實事的能力,但他也喜好空談,因此,跟他結交的那些世家子弟,同樣也是這種崇尚空談的人物比較多。
因此,他對什麼張溪啊,魏延啊,雖然也認可他們是下名將,但具體是有多厲害,用兵手段有多老辣,根本沒有直接的概念。
而樂綝不同。
樂綝是樂林的長子,標準的武勳子弟。
樂進死的早,樂綝受到的兵法謀略教育有限,而且本身樂進也不是那種擅長用謀的將軍,他更擅長的是領兵先登衝陣.這就導致了樂綝除了武藝外,本身對謀略方麵並不精通。
但這也有好處,那就是樂綝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擅長用謀略取勝的將軍,他會選擇比較穩妥的做法——主帥怎麼,他就怎麼做。
雖然這麼一來,臨陣應變方麵成了樂綝的短板,可至少不用擔心因為應對出錯導致更大的損失。
因此,這次兩饒分歧,其實本質上是遵守軍令和臨陣應變之間的分歧。
可這個分歧吧,其實也好解決。
首先,樂綝和夏侯玄之間,其實並沒有直接的統屬關係,兩人是各自奉命,到了朝歌城合兵一處而已。
其次,如果非要深究,按照曹魏官場的潛規則,在外作戰,在沒有明確的主帥任命的情況下,外姓將領要聽從宗室將領的指揮。
顯然,作為宗室將領的夏侯玄,真要指揮樂綝作戰的話,也不是不過去。
更何況,夏侯玄是提議,由他率領歸屬他指揮的一萬朝歌守軍主動出城去試探,樂綝率領著從滑縣撤到朝歌的魏軍負責守衛朝歌,同時做好接應準備,以防萬一這樣,就算戰後要追究責任,彼此責任分明,也不存在誰拖累誰的問題。
樂綝稍微琢磨了一下,覺得吧.這事兒可以做。
畢竟,樂綝最擔心的問題其實還是權責問題,如今夏侯玄主動把這個都厘清了,那麼樂綝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就這樣,在魏延兵臨朝歌城的第三,夏侯玄帶領麾下的一萬士卒主動出城,對場外的漢軍營地發動了進攻。
然後吧.漢軍營地內僅剩的一千士卒,在魏軍發起進攻的第一時間,棄寨而走了。
夏侯玄這才發現,自己好像上當了。
魏延的真正目標,不是朝歌城,而是其他地方雖然不知道是哪兒,但這麼讓魏延的主力撤走,不知去向,那對於整個冀南的防禦,也會有不的影響。
但好在,夏侯玄立刻意識到,魏延前才剛剛立寨,肯定不可能當撤走,這樣會非常影響軍心士氣。
因此,蜀賊如果要撤軍的話,應該隻有昨一的時間,今一早自己就已經出城試探,並且發現了蜀賊的空寨。
所以,魏延如果是昨夜裡或者今淩晨撤湍,那必然走不遠這是一個機會。
魏延急於撤軍離開朝歌,一旦撤走後必然不會有太多的準備,如果自己能夠及時追上去,尾隨追殺一陣.縱然不能收獲一場大勝,但至少可以挫動蜀賊銳氣。
一想到這裡,夏侯玄抬頭觀察了一下那一千漢軍逃走的方向,一邊派人去城內通知樂綝,一邊下令,全軍尾隨追擊這支漢軍。
這支漢軍被留下來斷後,最後失敗而撤,必然是要去跟主力彙合的,隻要順著他們的防線追上去,不愁追不上蜀賊主力。
夏侯玄興高采烈的追了上去,然後.被打了一個灰頭土臉回來。
開玩笑了,就夏侯玄的這點戰場經驗,怎麼可能是魏延這個戰場名將的對手既然選擇了要虛張聲勢的撤軍,魏延怎麼可能不對後路有所安排。
魏延早早的安排後軍在撤軍路線上設伏,如果有魏軍追來,就直接掉進埋伏圈,如果沒有魏軍追來,也不過是浪費半時間而已。
結果夏侯玄就直勾勾的往裡麵跳了。
要不是夏侯玄在出發前給朝歌城內的樂綝發了通知軍報,樂綝覺得夏侯玄這麼追擊太過草率,趕緊領兵接應,夏侯玄真不好能不能撤出來。
但這一下,給兩個輩給乾懵了.本來還雄心壯誌的夏侯玄現在也老實了,乖乖的縮在朝歌城內,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