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霸最終選擇了棄守溫縣,但卻在退守朝歌的途中,遭遇到了北伐軍的伏擊。
龐統一開始的頻繁調遣兵力,確實是要迷惑夏侯霸,讓他無法在第一時間搞清楚自己的兵力部署,但最終目的,並不是抽調兵力去偷襲朝歌。
龐統真正的目的,一直都是伏擊夏侯霸。
其實龐統也知道,即使派遣所謂的精銳部隊去偷襲朝歌,成敗依然是兩可。
受限於後勤,能派出的士卒不多,又沒有持久作戰的能力,一旦朝歌有備的話,真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攻克朝歌。
而如果偷襲朝歌陷入到拉鋸戰,那麼這支去偷襲部隊,必然會因為缺乏糧草補給而無功而返,憑白浪費兵力而已。
所以,龐統想的是,做出一副要取偷襲朝歌的架勢,通過不停地兵力調動引誘夏侯霸往這個方麵去想,那麼夏侯霸必然擔心朝歌有失就算他不全軍回防,也會往朝歌派遣援兵。
而龐統的目的,就是消滅這支回援朝歌的軍隊。
白了,依然還是兵法中的“倍而分之”的策略。
這一切,都是龐統的謀劃,而龐統也順利的實施了這個計劃。
隻是,在結果上,跟龐統預計的,多少有些出入。
這還是因為夏侯霸的功勞。
夏侯霸既然選擇了主動棄守溫縣,以他的能力,必然會做好一些撤湍必要準備,當然也包括半路遭到敵軍的截殺。
所以,其實夏侯霸也算是有備的。
隻不過,龐統這邊是沒想到夏侯霸居然這麼武勇過人,臨陣應變能力也足夠快,居然在遭遇伏擊後還能冷靜應對,被夏侯霸硬生生的給突圍了出去。
而夏侯霸也沒有想到,龐統的整個計謀就是針對他棄守溫縣去設計的,他在撤退過程中,居然遭遇到了龐統安排的足足三重攔截網雖然最後還是帶兵衝了出來,但依然還是損失慘重。
跟隨著夏侯霸退守到朝歌的士卒,最後隻剩下一萬三千餘人,傷亡近半,可以是一場大敗了。
當然,從整體局勢上來看,溫縣失守,夏侯霸遭遇大敗退守朝歌,基本就表明,曹魏在河內郡的戰事,已經徹底糜爛掉了。
隨著夏侯霸退守朝歌,算上跟隨夏侯霸一起退回來的士卒,朝歌現在還有一萬六千人守衛,但是,士氣非常低落。
而此時,在兵不血刃的奪取了溫縣後,龐統也沒有猶豫,立刻讓馬岱和柳隱各領兩萬人尾隨東進,兵臨朝歌。
至於剩下的三萬士卒和龐統本人,都被龐統暫時留在了溫縣。
溫縣這地方,畢竟是河內郡大族聚居的地方,又是司馬氏的老巢,龐統不敢掉以輕心.彆回頭自己全軍東進了,司馬氏鼓動河內世家大族集體造反,斷了自己的糧道,那才是真正的麻煩。
因此,龐統還需要留在溫縣,一方麵安撫河內郡的世家大族,另一方麵也要分兵去收降溫縣附近的幾個縣,穩定局勢,安定地方。
尤其是對司馬氏,龐統還不得不著力安撫。
如今司馬懿和司馬師父子兩人,一個守著河東郡北部,一個守著魏縣如果能通過安撫司馬氏,從而勸降這兩個人,那麼對整個北伐戰局,將會產生不的影響。
這也是龐統要在溫縣暫時停留,讓馬岱和柳隱領兵東進朝歌的原因。
龐統暫時需要兼顧溫縣,但諸葛亮這邊,就沒有顧忌了。
在得到龐統攻下溫縣,派兵進攻朝歌的消息後,諸葛亮就立刻全力發動了對軹縣的進攻。
之前諸葛亮不進攻軹縣,不是攻不下,而是要硬吊著軹縣和野王縣的守軍.就賭他秦朗沒有魄力放棄足足四萬步騎聯軍。
可如今溫縣已經攻破,朝歌麵臨直接威脅,那麼諸葛亮再吊著這些人已經沒用了,軹縣的守軍不撤,野王縣的秦朗也不會再猶豫了再不撤,朝歌失守,鄴城都危險了。
這種時候,諸葛亮就不是要吊著人不讓走了,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摧枯拉朽的擊潰軹縣守軍,然後儘快趕到野王縣,咬住秦朗撤湍步伐,給龐統那邊攻克朝歌爭取時間。
哪怕最後還是拖不住,沿途追殺,有效的殺傷魏軍士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此,諸葛亮在得到龐統的傳訊後,立刻發動了對軹縣的進攻,並且在三之後,攻破了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