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誌到底不是閻柔那樣的大才,他在得知班氏縣死守的消息後,做出了兩個決策。
第一個決策,是下令讓代郡東部三縣的守軍全數支援代城,務必要守住這個郡治。
這個決策不上錯,代城作為代郡的郡治,這裡聚集了最多的丁口,也是代郡世家大族的聚居地,這地方失守,剩餘的代郡諸縣,也不會有堅守的底氣。
但第二個決策就出了大問題。
閻誌認為,僅憑代郡東部三縣的守軍,加上代城本身還有的五千守軍,加起來都隻有八千人,恐怕難以抵擋蜀賊的進攻。
因此,閻誌下令,命令平邑,參合,高柳三縣的守軍全線回撤,棄守代郡西北,回援代城。
這個命令一下,就徹底壞事了。
本來吧,平邑縣守軍占據地利優勢,哪怕是鄧艾,恐怕也無法再短時間內突破這個關鍵的葫蘆口位置.可偏偏閻誌下令撤守平邑,導致鄧艾輕鬆突入代郡。
高柳和參合這兩個地方的守軍也一樣,他們本來有長城作為北方屏障,完全可以擋住劉豹和步度根率領的騎兵.可一旦撤守,等於是主動放棄屏障,可以從北往南殺入代郡。
而更要命的是,不管從平邑,還是高柳,參合兩縣,回撤到代城,是需要時間的,而很顯然,漢軍是不會給他們這個回撤的時間。
尤其是高柳和參合兩地,進攻的是騎兵,而守軍大多是步兵,在失去了長城的保護後,這兩個地方的守軍在回撤途中,遭遇到了騎兵的追殺,損失慘重。
而鄧艾也在突破平邑後,一路長驅直入,在中途多次追擊擊破平邑後撤的守軍還沒等平邑守軍撤回代城,這支部隊就已經在半途被鄧艾給殺散了。
因此,當鄧艾和王濬,劉豹等人在代城下會師的時候,直接形成了七萬步騎圍攻八千守軍的局麵。
兵力對比接近十比一,如此局勢,閻誌是真的慌了。
求援的戰報已經在半個月前就發出去了,但是考慮到代郡和鄴城的距離,哪怕朝廷當即調兵支援,恐怕也得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有援兵到位。
本來閻誌以為,隻要能守住平邑防線,那麼拖一個月的時間應該不是問題.可沒想到,不過是十的時間,蜀賊就已經突破了班氏縣,進軍代城,隻用了不到二十的時間,就兵臨代城城下,完成了會師。
代城還有八千士卒守衛,但是否能守十,這個問題,閻誌心裡是真的沒底。
再一個,閻誌也不確定,十之後,自己是否能有援軍到來畢竟到如今為止,朝廷始終沒有給出自己明確的答複。
而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大魏朝堂上,對於是否支援代郡,確實是沒有達成一致。
或者的更加直白一點,是曹爽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本來按照曹爽的計劃,他抽調了鄴城最後的守軍前往支援朝歌,隻要等到範陽郡的郡兵能及時抵達鄴城,那麼鄴城依然還有兩萬郡兵守衛,起碼不至於無兵可用。
但是吧,範陽郡兵才剛剛進入冀州的地界,代郡那邊卻傳來了告急的軍報,這讓曹爽開始猶豫,到底是該讓這支範陽郡兵南下到鄴城守衛,還是返回北上去支援代郡。
按照桓範的建議,是建議讓這支軍隊北上支援代郡的.現在的範陽郡兵剛剛離開範陽郡不遠,本身就在冀州北部區域,去支援代郡,可比來鄴城駐防要近的多。
可曹爽一直在猶豫。
曹爽這個人,但凡他有足夠快速的應變決斷能力,大魏的戰事,也不至於淪落到現在的地步.這場漢魏大戰,大魏淪落到現在的地步,至少有一半,是曹爽決策太慢,跟不上戰事變化導致的。
曹爽就不是一個善於決策定局的人。
不過嘛,這次曹爽遲疑,倒也不像是之前那樣,出於自己的私心,或者是缺乏決斷力.他的猶豫,還是有些道理的。
戰事都到了這個地步了,一旦代郡的蜀賊突入冀州,那也很久被蜀賊徹底包圍了鄴城是不是有守軍守衛,其實區彆不大,不過是失守時間的問題而已。
因此,曹爽還真的沒想讓範陽郡兵來鄴城駐守,保障自己的安危。
曹爽是想讓範陽郡兵直接進入中山國,在中山國駐防,就地防守蜀賊的順勢南下。
按照曹爽的顧慮,如果直接讓範陽郡兵去支援代郡的話,這一路上是不是能趕得上,誰都不知道.趕得上自然是最好,如果趕不上,範陽郡兵還沒有抵達代郡,代郡就被蜀賊占據的話,範陽郡兵猝不及防之下,很有可能被南下的蜀賊順勢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