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局麵,可比王基進入廬江的威脅,還要大。
因此,諸葛恪隻能一麵堅守章陵,一麵向建業求援,希望建業能及時增兵廬江,擋住王基。
孫權在得到諸葛恪的求援後,當下也做出了自己的決斷。
命令孫盛領兵增援廬江,同時把江夏戰報,轉呈給在梁國作戰的陸遜。
某種程度上來說,孫權還算是比較信任和尊重陸遜的,把這個選擇權交給陸遜自己來判斷。
但問題是,以陸遜的性格來說,他除了放棄進攻兗州,回撤救援江夏外,不可能有第二個選擇。
一個,是因為陸遜本身用兵謹慎,如果江夏失守的話,他就算占據了整個兗州,也將變得毫無意義,所以他不能容許江夏有失。
另一個.陸遜太清楚孫權的性格脾氣了。
孫權給陸遜傳遞了江夏的戰報,如果陸遜裝沒看到,拿江夏冒險的話.就算陸遜最後打贏了,在孫權的心裡,陸遜的位置也會動搖的。
孫權可以給陸遜信任,但這個信任必須是孫權認可的“信任”.否則的話,不管兩人私交多好,孫權也不會再信任陸遜了。
前兩年陸遜不聽孫權的命令,在蜀漢進攻兗州的時候擅自出兵,孫權已經很不滿意,對陸遜很是冷落了如果這次陸遜不選擇收兵的話,那麼恐怕陸遜就隻能回到建業,當一輩子不出建業的上大將軍了。
無奈之下,陸遜隻能選擇退兵。
先讓朱據領兵退往壽春,補充兵員和軍械後,立刻南下,去救援江夏,擊退王基。
之後,讓諸葛誕,諸葛瑾從東郡和濟陰郡退兵,繼續堅守山陽郡。
最後,才是陸遜撤兵回淮南。
隻是,就這麼撤兵的話,陸遜也擔心蜀賊會順勢追殺,侵入淮南.畢竟汝南已經被蜀漢的張嶷占領了,壽春西側的門戶洞開。
因此,陸遜在撤軍的半路上,派遣丁奉突襲了譙郡,吸引張嶷,毋丘儉等人往譙郡方向集結兵力,不敢再分兵追擊南下最後陸遜再領兵突襲了汝南郡,重新奪下了汝陰,細陽,慎縣這三座縣城,重新控製了汝南郡的東部。
雙方大戰持續到延熙十三年的初冬,雙方各自退兵,偃旗息鼓,退守回之前各自原本的疆界。
這一戰,讓漢,吳雙方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東吳這邊,通過這次兗州攻略,終於是明白了,隻要荊州,或者說是江陵一天不在自己手裡,自己想要北上擴大國土麵積,基本不可能。
而季漢這邊也意識到了,光靠兗州一州之力,想要消除東吳在青徐和淮南的羽翼,也不可能做到至少在淮南守將還是陸遜的情況下,基本不可能做到。
因此,東吳孫權經過了來回的權衡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固守邊境的策略,等待時機。
而大漢這邊,也在重新評估這個時候進攻東吳的風險,以及需要付出的代價。
至少在這次大戰之後,雙方都陷入到了暫時的休戰狀態。
但這一切,不是曹魏小朝廷想要看到的。
畢竟,如果蜀賊不把目光看向東吳的話,那麼必然就會選擇繼續北上,消滅盤踞在幽州的曹魏小朝廷了。
這種情況下,曹爽再次去把一年前被他貶為庶民的桓範給找來,讓他再次出使東吳。
給桓範氣的,直接臥床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