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就是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隻是,劉禪並不接受。
沒辦法啊,諸葛亮覺得劉禪行,可劉禪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如今的大漢,雖然看起來蒸蒸日上,但是吧,隨著地盤越來越大,朝廷內部的各種利益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相父說什麼隻要牢牢抓住兵權,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很容易.但劉禪同樣知道,那幫世家大族和他們的朝臣代表們,到底有多麼的難纏。
尤其是現在收複了中原和河北地區,這些地區的世家大族,有幾個是省油的燈,如果全靠劉禪自己去做決策的話,劉禪真的沒有信心,可以很好的平衡各方勢力。
當皇帝,可是一個技術活當昏君當然容易,可哪怕隻是當一個守成之君,也是相當困難的。
大漢好不容易在先帝,丞相,諸位臣工的努力下,實現了三興,總不能在他劉禪手裡,二世而亡吧?!
這還隻是平衡朝政的問題,具體到政務,在劉禪看來,還有很多的麻煩,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
雖然說,現在大漢依靠著兵權,強行推行著魚鱗圖冊製度,但這個製度,不過是暫時拖慢了世家大族們兼並土地的腳步,並不是徹底抑製住了土地兼並。
如何對這些事情進行改革,既要拉攏世家大族,不能跟世家大族翻臉,又要能抑製世家大族,不讓世家大族坐大.劉禪是一點頭緒都美歐。
除了這個最大的問題外,還有諸如如何快速恢複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同時,還能提高國庫收入,各種國家賦稅的興起和廢除,以及如何增加人才選拔通道,避免寒門子弟失去上升空間,導致底層不穩等等這些事情,有些劉禪有想法,但不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有些劉禪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下手。
這種情況下,劉禪怎麼可能允許諸葛亮真的請辭丞相,跑回南陽臥龍崗去過退休生活。
所以啊,劉禪是什麼招都用了。
跟諸葛亮擺事實,講道理,到最後耍無賴,快四十歲的人了還拉著丞相的衣角撒嬌.真的,那場麵,也就是沒人看到,否則的話,諸葛亮連同劉禪一起,都有殺人的心。
最後的結果,還是諸葛亮心軟了,默默的撤回了自己請辭的疏奏,繼續擔任丞相這事兒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
而為了轉移朝臣的注意力,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平衡大漢朝堂的內部利益矛盾尚書令李嚴請奏天子,出兵伐吳。
李嚴也是出於好心。
一方麵,李嚴不想讓人再盯著諸葛亮請辭的事件不放了,彆回頭扯著扯著,把自己寫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加“九錫”的事兒給牽扯出來.諸葛亮有威望,有大功,有天子信任,他肯定沒事兒,但李嚴恐怕就真的完蛋了。
另一方麵,在長安的諸位朝臣們,在經曆了諸葛亮請辭丞相的風波後,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後諸葛亮時代,恐怕就是大家在朝堂上掌握權利的最好機會。
因此,大漢朝堂內部的各大利益團體,必須趁著諸葛亮還在,有人調和的時候,儘快的掌握朝廷各部的權利,因此,引發了一場內部的明爭暗鬥。
尤其是對於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而言,他們進入大漢朝堂的時間太晚了,朝堂高層不是荊州人就是益州人,這顯然對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很不利。
中原世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陳泰,現在也被諸葛亮從中樞的位置上摳下來,派去接替鄧艾當冀州刺史了,而河北世家在朝廷中官位最高的,隻有身為並州刺史的王昶。
雖然吧,身為一州刺史,怎麼也算是一個高官了,但是兩人都不在中樞,而不在中樞,對於朝廷決策權的影響就不會太大,根本無法跟掌握了三省六部的荊州,益州集團相提並論。
而對於荊州,益州,甚至是雍涼集團來說,他們雖然現在掌握了朝廷中樞的權利,但這也隻是一時的勝利論人才儲備,他們怎麼也乾不過有著數百年底蘊的中原和河北世家的。
所以啊,荊州,益州世家需要趁著現在占據中樞權利的時候,儘可能的獲取足夠的利益,延長自己的執政時間,而中原和河北世家們,則需要一個機會,可以獲取進入中樞的通道。
而彼此間的明爭暗鬥,哪裡比得上軍功更加簡單直接?!
因此,當李嚴察覺到內部利益紛爭之後,果斷的上疏請求征吳。
而李嚴的這個疏奏一上,立刻受到了大漢上下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