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吳和伐魏不太一樣。
伐魏,需要考慮戰略,戰術,從哪兒進軍,哪裡當主攻,哪裡當輔助.曹魏的地盤太大了,可以互相支援的地方太多,必須認真考慮。
但是征吳,其實就隻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陸路掃清青徐和淮南,然後過江,直抵江東之地。
另一條,水路進軍,繞過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直接順江入湖,進攻建業。
但可惜,荊州水軍不給力,既不能奪取江夏,獲得進攻建業的跳板,又無法在水戰中戰勝東吳水軍,因此,荊州這一路,基本是不太可能作為主攻方向的。
其實這是漢吳雙方都能看的明白的事情,因此雙方在戰略安排上,都各有側重點。
江夏這邊,水軍為主,陸軍為輔,隻要水軍不敗,江夏就無恙。
而淮南那邊,則是陸軍為主,水軍為輔,水軍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連接淮南和徐州之間的各條水道,方便東吳軍互相策應而已。
所以,當陸遜得知大漢朝議決定要征吳的時候,第一時間就開始著手準備淮南和徐州的防禦戰。
而江夏這邊,就完全交給朱然的水軍去防禦了。
這本來就是近乎唯一的選擇,漢吳雙方都不意外.隻是,陸遜等啊,等啊,從延熙十六年的秋,一直等到延熙十七年的夏,他都沒有等來大漢軍隊的進攻。
這就讓陸遜有些惴惴不安了。
以季漢如今的國力,如果要準備一場大戰的話,最多半年時間就能做好準備。
可如今都過去快八個月了,不管是荊州還是兗州方向,依然沒有任何出兵的動靜,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了。
從細作傳回來的情報看,季漢在兗州確實聚集了超過二十萬的軍隊,包括了兗州本地的郡兵八萬,河洛,潁川等地的郡兵五萬,以及河北調來的七八萬大軍。
這些軍卒,在延熙十七年的五月就已經在兗州地區集結完畢了,可如今已經是七月份了,二十萬兵馬在兗州境內集結,人吃馬嚼的呆了兩個月難道是蜀漢嫌棄軍糧太多了,需要這麼消耗一批麼?!
很顯然,陸遜不認為蜀漢會做出這種缺心眼的事情來,那麼,就隻有一種可能性了。
那就是蜀漢在陸遜思維無法顧及到的盲區有所動作,而這二十萬大軍,不過是一個幌子.隻是,陸遜實在想不明白,就目前這個明顯的局勢,自己還有什麼想不到的盲區。
而事實上也算是陸遜的盲區吧。
隻是,這個盲區,不是軍事上的,而是經濟上的。
倒不是陸遜的治政能力不行,事實上,陸遜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在總督淮南,青徐期間,對淮南和徐州的經濟發展,民生恢複,有著重要的作用。
隻是,這個時空的陸遜,到底不是曆史上的那個東吳丞相,他一直呆在淮南,沒有回到建業,主持一朝國政的機會,因此,對於國家層麵的經濟政策,陸遜雖然有所耳聞,但知道的並不多。
季漢方麵,確實是有所行動,不過不是軍事層麵的行動,而是在等待直百錢和大泉當千發揮最大的作用。
從延熙十六年,大漢決定征吳開始,徐庶和張溪互通書信,約定彼茨進攻重點後,張溪就開始著手收網東吳大泉當千的事宜。
簡單來,就是要在東吳青黃不接的時候切斷大泉當千的交易價值,引發東吳物價,尤其是糧價動蕩,然後在進入秋收時時節後,再用漢五銖,大量收購東吳的糧草等軍需,引發東吳糧草外流,軍需準備不足。
實話,這麼好的經濟政策,最後隻能起到搞亂東吳軍備的效果,委實的有些大材用了。
如果,能夠再給張溪多一點的時間,比如再多給個三五年時間,那麼張溪真的是把握,可以在這場經濟戰中直接摧毀東吳的農經濟,導致東吳世家和孫權之間,因為利益分割不均而反目。
畢竟,通貨膨脹的威力,這個時代的人不了解,張溪不可能不清楚。
而且時間也足夠了,畢竟這個時代還是農經濟時代,對扛通貨膨脹的能力很弱,這點時間,足夠摧毀一個政權。
但可惜,張溪沒有這個時間,征吳事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