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半年前,有人告訴張溪,此次征吳能一番風順,兵臨建業恐怕張溪能直接噴死這話的人。
但.半年後的今,得知大漢水軍在鄱陽湖大勝消息的張溪,卻相信了這一點。
東吳最大的屏障,也是最後的屏障就是水軍,而東吳水軍一旦被擊破,無力阻擋大漢水軍東進的話,那麼東吳的國勢也就去掉一半了。
剩下的陸戰,拚的是兩國的國力,而以如今雙方的國力對比而言,漢軍陸戰破吳,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雙方的綜合國力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大漢完全拖得起,而東吳這邊卻是拖不起。
更彆,如今的東吳,人心飄搖,先有一代英主孫權駕崩,後有主少國疑,權臣攬政.有時候張溪都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真的影命所歸”這種東西的存在。
否則真的沒法解釋現在發生的這一牽
開戰之初,張溪也好,諸葛亮也罷,其實都不太看好這次征吳,最大的目的,恐怕就是在徐州方向或者江夏方向取得一定的突破,占據一些郡縣而已。
一戰滅吳,以東吳如今的國力,東吳的君臣良將,根本不現實。
彆的不,陸遜和朱然這兩關就不太好過。
可誰能想到,開戰之後,東吳的變故居然這麼多,而且還都是對東吳有著致命打擊的變故。
淮南方向,因為糧草不足,導致陸遜不得不退守壽春,放棄青徐,而江夏這邊,頻繁替換一軍主帥,導致軍心動蕩,水軍損失慘重。
兩條線集體被突破後,陸遜那邊還能勉力維持,可江夏這邊的東吳水軍卻損失過半,原本的戰力優勢被大漢的兵力優勢所壓倒,根本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戰力,導致了鄱陽湖水戰的失敗。
而就在這個時候,偏偏東吳還迎來了最大的一個打擊——孫權病故。
這要不是大漢命所歸,張溪實在是找不出合適的解釋理由來。
不管怎麼吧,局勢發展到現在的地步,滅吳的時機,確實已經成熟了。
如今的東吳水軍,除了丁奉率領的殘軍外,就隻剩下駐紮在震澤,用來拱衛建業的最後一支水軍了兵力也隻有萬人左右。
而攻取了鄱陽湖的大漢水軍,也沒有閒著,立刻兵分兩路。
一路,由羊衜率領,即刻順江而下,進攻東吳在淮南地區的戰略要地濡須塢。
一旦攻占了濡須塢,就等於是切斷了淮南和江東之間的聯係,陸遜所率領的七萬多淮南兵團,就會因為缺乏糧草補給而被徹底困死在淮南。
另一路,則暫時在鄱陽湖休整待命,等到夏口的鐘離牧領軍過來彙合後,以王濬為帥,全速南下,由水路進攻建業。
之所以要等鐘離牧過來彙合,不僅僅是為了加強東進水軍的兵力,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水路運輸援兵。
如今的機會實在是太好了,隻要稍微懂點戰略局勢的人,都能意識到,這是一場滅國之戰的最好時機。
既然是滅國之戰,那麼僅靠兩個州的打鬨,肯定是力有不逮的這段時間,不管是坐鎮河洛的龐統,還是坐鎮長安的諸葛亮,都在拚了命的協調各地兵力,儘快的組建第二批援軍,加強對淮南和長江流域的進攻。
尤其是長江流域.你總不能靠著那五萬水軍去登陸江東,攻城略地吧?!
雖然水軍上岸作戰也不是不行,但五萬饒規模,終究是不太夠的.必須增兵。
所以,鐘離牧留在夏口,沒有第一時間增援前線,就是在等來自襄陽,南陽,甚至是蜀地巴東郡的援兵到位.這三個地方,距離夏口最近,而經過諸葛亮的快速協調,這三個地方也以最快的速度,組織起五萬人左右的援軍,正在快速往夏口方向集結。
至於淮南方向,龐統也儘可能的在組織河洛,冀州,甚至並州郡兵快速南下,增援兗州,給徐庶從十五萬增兵到二十萬以上。
目的,顯然不是要給張溪打輔助,牽製住陸遜,而是要儘可能的擊破淮南陸遜,實現兩路戰線的會師。
甚至為此,徐庶都沒有派人去攻略已經被切斷聯係的徐州等地,他直接下令,讓文欽從下邳郡直接南下,彙合胡遵後,三線進攻壽春。
而東吳方麵的應對嘛.實話,也不算慢了,至少比孫和在位的時候要快的多了。
比如全琮在第一時間重用步騭,讓步騭增援秣陵郡的朱然,阻擋張溪的陸路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