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訝之餘,連忙放下擔架,拱手向韓烈行禮。
“韓大人不必多禮,家父被俘之日,便己經心存為國儘忠守節。”
“今日他求仁得仁,吾兄弟二人,隻求帶父親靈柩回故土安葬。”
張伯奮麵露戚色,對跪地向張叔夜行叩拜大禮的韓烈,連忙躬身回禮。
“二位公子的心願,某定然鼎力相助。”
起身的韓烈,拱手之餘,揚聲喊道。
“來人啊,套一輛車過來,找一匹白布,蓋住張大人靈體,不可讓張大人遺體收到驚擾。”
張叔夜是年己經六十三歲,昨日為救趙佶,溺水而亡,也算是為國儘忠。
倒也是死得其所。
“韓大人大恩,我兄弟沒齒難忘。”
張伯奮和張仲熊見韓烈,這般援助,也是感激涕零。
“二位公子莫要掛懷,張大人忠心國事,實乃我輩楷模,這也是都是我該做的。”
韓烈親自搭手,把張叔夜的遺體,抬上一輛馬車。
左右眾將士,得知張叔夜遺體在旁,也是投來崇拜的目光。
對於這位文人出身的大宋名將,軍中將士無不是心生敬重之情。
入夜時分,大隊人馬抵達黃河渡口。
這時天空再次下起大雨。
渡口之上無處避雨,數萬人馬隻能冒雨站立在渡口,等待渡河。
隊伍之中的皇後,賓妃和公主,也是人人淒慘,冷的瑟瑟發抖。
韓烈卻是不管不顧,現在在他眼裡,那些皇室貴胄,可遠不如隊伍之中的青壯有價值。
“李孝忠,你率領你們營先行渡河。”
“渡河之後,分批尋找渡船,探明道路,接應大隊人馬渡河。”
頭戴著範陽笠的韓烈,身穿著魚鱗甲,騎在馬背上的他,揚聲喊道。
“其餘各營指揮使,約束人馬,維護秩序,如有生亂者,殺無赦!”
在韓烈的指揮下,五萬餘人的隊伍,排著長長的隊伍,開始有序渡河。
靠著一千多條木筏,以及李孝忠從河對岸搜尋來的三百多艘大小船隻。
經過一夜來回,冒著大雨的隊伍,在天亮時分,儘數渡過黃河。
渡河之時,出現多次翻船,導致三百多民眾
和士兵溺水而亡。
天亮之後,韓烈接到李孝忠來報。
“大人,沿著渡河驛道前行,十五裡便是東明城。”
“如今城中並無兵馬和官府,我軍可前往此城暫住。”
接到消息的韓烈,當即揚聲下令道。
“傳令下去,大隊人馬立即出發,趕到東明城生火做飯。”
在李孝忠的領路下,拖著疲憊身體的將士和民眾,相互攙扶著,繼續踏上路途。
韓烈騎著戰馬,在都頭趙懷率領的一隊士兵跟隨下,來回奔波在隊伍之中。
“鄉親們,最後一程道路,大家加把勁,到了東明城,不但能夠休息,還能吃飽肚子。”
騎在馬背上的韓烈,來回奔波在隊伍前後,不斷的喊話鼓舞著疲憊的士卒和百姓。
韓烈的舉動,也確實起到極大的作用。
一些老弱婦孺,共同騎乘著戰馬,在青壯民夫的牽引下,倒也不至於掉隊。
隊伍中間的皇後朱璉,賢妃韋寧,康王妃邢秉懿,還有一眾徽宗的帝姬嬪妃,以及一些宮女,也都分配到馬匹。
雖然她們當中,大多數人並不會騎馬。
但在韓烈安排下,由馬軍使傅慶,挑選了一批士卒,牽引著戰馬,帶著她們前行,倒也出現掉隊的情況。
這些賓妃、帝姬、宮女加起來,足足有五百二十一人。
而這還不是全部,根據李若水所言。
離開汴京的時候,這批女眷多達一千五百人。
但在路途之上,受辱和自殺的女眷,多達三百六十人。
前天夜裡水淹鶴丘城的時候,溺水而死去的女眷,高達六七百人。
這些女眷,倒也不全是皇宮內的嬪妃,帝姬和宮女。
也包括了各親王府,公主府的女眷。
還有一些大臣的家眷在內。
而關於宋徽宗趙佶,韓烈昨天在城內,派人尋找過,卻並沒有找到他的屍體。
不過大概率是溺水之後,被洪流卷入金提河衝走了。
這樣窩囊的死去,在韓烈看來,遠比被女真人押往五國城,受儘屈辱最終死去是要痛快。
五萬人的隊伍,走了一個多時辰,才終於抵達東明城。
坐落在黃河南岸的東明城,與鶴丘隔河相望。
同屬開封府下轄縣域的東明城,相比起鶴丘城來說,城池的規模要大上一圈。
因為要抵禦黃河泄洪,故而城池也是坐落在相對較高的地形之上,即便是黃河決堤,也難以對城池造成危害。
不過,這個時候的東明城,前些天剛剛遭遇金兵的洗劫。
城內數萬百姓,殺得殺,逃的逃,不說十室九空,卻也算是半個空城。
因為官吏都被屠殺,金兵劫掠離開後,如今城中秩序,僅靠一些官紳自發維護。
韓烈帶領軍隊和百姓入城之時,見到是宋軍旗號。
城中的官紳百姓,無不是自發來到街頭迎接。
見到迎接的百姓,韓烈還沒來得及高興,負責斥候警戒任務的董山,幾乎是一路飛奔來到韓烈跟前。
“大人,城外發現韃子騎兵,兵力不下數千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