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太子李顯,冊封大殿(2 / 2)

皇帝說完,尚書左仆射劉仁軌站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後,拱手道:“陛下,天後,東宮無主,朝野不安。

英王顯禮孝謙恭,仁悌滿溢,實在東宮不二之選,為宗廟社稷計,宜且薊即東宮,為天下率。”

李絢呼吸變輕。

雖說他曾經已經經曆過一次冊立太子,如今再次經曆,仍舊不由得目光肅然。

皇帝轉頭看向側畔,輕聲說道:“英王李顯。”

“兒臣在。”李顯目光凝重,從台階之上走下,走到大殿之中,然後雙膝跪地,沉聲回稟:“啟稟父皇,母後,兒臣少時駑鈍,才疏能淺,德少識鮮,威薄望寡,還望父皇母後,擇立四弟為嗣,承繼大統,以應天命。”

李顯一句話說出,群臣呼吸變輕。

雖然對於即將到手的太子之位,李顯誠懇的辭讓,但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三辭三讓的老傳統罷了。

但站在一側台階上的李旦,卻是身體忍不住的晃了晃,下意識的看向上方的皇帝和武後。

太子之位,就在手邊,誰又能輕易推辭。

然而李旦這一輕微的動作,卻被很多人看在眼裡。

有的眉頭緊皺,有的眼神跳躍。

李治轉頭,看向另一側的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

王及善跟著站出,拱手道:“啟稟陛下,天後,今突厥不安,吐蕃顛簸,外有胡奴窺伺中原,內有逆匪不安於室。

英王曆任洮河道行軍總管,洛州牧,雍州牧,年少果毅,體恤愛民。

臣聞東宮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承繼宗廟。”

皇帝再度威嚴的垂目:“英王顯?”

李顯微微低頭,然後再度抬頭,臉色誠摯的說道:“父王,兒臣終究少更世事,德才淺薄,還望父王勿要強為,東宮之重,天下矚目,非是兒臣所能承任。”

劉仁軌代表文官,王及善代表武官。

文武諸官之首都推舉英王李顯為太子。

除了李顯推辭以外,其他朝中之臣,無人開口辯駁。

李治輕輕點頭,目光看向韓王李元嘉。

自從隴西郡王李博乂徹底致仕以後,朝中的宗室之長,就落在了韓王李元嘉的身上。

李元嘉穩步走了出來,對著李治和武後拱手,認真開口:“陛下,天後,英王顯,容貌英許,舉止穩重,才華殊勝,孝悌友愛,宜立為皇太子。”

“英王顯。”皇帝再度看向李顯。

李顯沉沉的俯身在地,高聲說道:“父皇,母後,兒臣年少,資質普通,朝事不經,戰事少履,如今眾望壓身,誠惶誠恐。

請父皇母後再為考慮,兒臣心思淺薄,隻願承歡父皇母後膝下,深儘孝道。”

李顯的聲音在大殿之內回響,也在群臣的心中回響。

李顯少時浪蕩,當年和李賢嬉笑玩鬨,王勃作《檄英王雞》,致使王勃多年艱難。

群臣雖然腹誹,但那都是少年之事。

年長之後,李顯曾經親往洮州,任洮河道行軍總管,戰陣之前,無有後退。

最令群臣稱道的,是他願意俯身民間,親曆農桑,在洮州刺史陸元方的教導下,認真學習地方政務,這一點是所有人都感到滿意的,起碼李顯能夠聽得進正言。

再有就是李絢,李絢和李顯關係非常。

南昌王為人頗有文采,武功卓著,關鍵他對於朝中之事,插手不多,且能調理陰陽,有一些策略甚至出人意料的準確。

就比如教導李賢編譯《漢書》。

很多人都說,當初如果李賢按李絢說的去做,也就不會有後來被廢之事。

孝,這是李絢教導李顯的核心。

這一點從之前不惜放大謠言,替天後擋災,還有後麵請奏讓李賢的兒子為孝敬皇帝嗣子,都是孝悌之情。

李顯也願意聽從教導,早先李敬業事件時,李顯就前往東宮壓住了李賢的手腳。

這一點不少人都記憶猶新。

這也是北門學士眾人如今雖然心有不甘,但也願意接受李顯成為皇太子的原因。

……

皇帝平靜的抬頭,目光威嚴的看向李顯:“英王顯,你雖年少,但心慕良善,知錯能改,朕頗有期盼,望你日後能謹慎從事,用心朝政。”

李治說完,朝著側畔擺了擺手。

王福來上前,張開聖旨,沉聲道:“惟儀鳳四年,歲次己卯,八月癸酉,朔二十三日丁亥,皇帝若曰:

於戲!

儲貳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貞萬國。

雍州牧,英王顯。

豐姿峻嶷,器質衝遠,風猷昭茂,美業日隆。

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為重任,以安萬物。

任總機衡,庶績惟允,職兼內外,彝章載敘,

遐邇屬意,朝野具瞻,宜乘鼎業,允膺守器。

可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所司具禮,以時冊命。

欽此。”

李顯已經推辭再三,如今聖旨已下,終於俯首應命:“皇天大命,不可稽留,兒臣謹遵聖旨!”

新太子立。

也不是我寫的慢,是改的慢。

二十分鐘前就開始發前修改了,但這一章愣是改了我二十分鐘。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