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大涵道渦扇發動機(1 / 2)

科技強國從升級鏡頭開始正文卷第257章大涵道渦扇發動機一款飛機發動機的性能好不好,通常首先就是看它的推力大小,然後在這基礎上追求省油。

但問題來了,

根據F=W*以及效率n=2/1+兩個公式可以得出的結論:

發動機出口氣流速度C1越快,推力越大,但相應的效率就低。

除了這個問題,飛機在不同的飛行高度和速度下,涵道比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對於小涵道比的戰鬥機來說,涵道比超過0.7,更適合低空,涵道比低於0.5,更適合高空。

所以省油和推力,大涵道比和小涵道比,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很難做到各方麵兼顧,而這其實還隻是設計航發的時候,各種需求與技術的矛盾之一。

每一個看似細微的設計改變,背後都是需求和技術權衡妥協的結果。

當然,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嘛,科研也講究一個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以客機和運輸機的大涵道渦扇發動機為例,它們的進氣口風扇隻有一個,並且直徑通常都在三米以上,因此可以吸入非常多的空氣,其中大部分都進入了外涵道,提供了發動機85%以上的推力。

因此對於大涵道發動機來說,擴大外涵道與風扇直徑來增加推力的效果非常明顯,F35上的F135發動機就是這麼乾的。

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外涵道與風扇直徑太大,迎風阻力就大,因此大涵道比的飛機,很難進行超音速飛行。

於是就有人提出了個疑問,既然飛機在起飛或者格鬥的時候,需要小涵道比獲得更大的推力和速度,巡航的時候又追求大涵道比追求省油和續航,

那如果弄一台可變涵道比的發動機,豈不是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理論上確實可行,渦扇發動機說白了,就是兩個直徑大小不一樣的筒子套在一起,隻要造個大小可以伸縮的外筒子和風扇,一台可變涵道比的發動機就出來了。

但就是這原理看似簡單的東西,真想做出來難如登天。

這東西一聽名字就知道,結構肯定非常複雜,先不說能不能做出來了,光是在高溫高速的發動機裡麵,加了這麼多的係統和零件,可靠性和壽命就是老大難的問題。

因此到目前為止,各國都還隻是處於初期研發階段,真正能拿出來的可變涵道比發動機,一個都沒有。

相較於一聽就難度極高的可變涵道技術,變循環技術則相對簡單,也好理解。

變循環目前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根據情況,啟用或停用加力燃燒室,而加力燃燒室其實就是在內涵道和外涵道噴出的冷熱氣體交彙處,再加一個噴油燃燒裝置,利用空氣中沒有消耗掉的氧氣再次燃燒,提高推力,在這種狀態下,整台發動機其實和渦噴已經沒有什麼區彆了。

另一個則是直接通過增加幾個氣體的閥門,來控製進入內外涵道的氣體比例,需要高推力起飛或突防的時候,就把大部分的氣體都引入內涵道的燃燒室燃燒噴出。

第二種方法,其實M國普惠在1962年就研發出來了,這款名為J-58的自循環發動機也是全球第一款投入使用的變循環發動機,裝備它的是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

而這款裝備了J-58自循環發動機,看起來極具科幻感宛如外星產物的飛機,也確實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

它是第一款成功突破熱障的實用型噴氣式飛機,3.2馬赫的速度連導彈都追不上它,服役24年被上千枚防空導彈攻擊過,但除了一次對高麗的偵查任務中被一枚5200導彈擊傷,其餘全部毫發無傷,其科技含量哪怕放在現在也還能打。

在和老毛子的那場競爭中,他們雙方在舉國之力之下,確實憋出了很多黑科技,哪怕至今都還在享受那場科技競賽所帶來的餘澤。

不過在競賽的過程中,普通民眾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就和華國勒緊褲腰帶搞兩彈一樣,奇跡都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

冷戰結束後,黑鳥因為每架高達20億刀的造價,以及每月3700萬刀的使用成本,讓老M也大呼吃不消,最終在1998年黯然退出了曆史舞台。

除了惠普的J-58,老美的GE公司也成功研發出過F-120變循環發動機,隻不過因為成本等原因,最終也被淘汰了,後來GE公司就吸取了教訓,不一味追求高技術,轉而尋求起了性價比。

目前反推力,變循環,變涵道這幾種技術,華國也在研究攻克,目前已經拿出來的,就是加力燃燒室技術,但並不是那種可以自動啟停的。

至於康馳,

他比較貪心,既然理論上可行,那就全都要!

隻不過真搞起來後,他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中的簡單。

不說彆的,光是讓他照著渦扇20的圖紙,複刻出一台渦扇20都得費好大勁,更彆說一款全新的黑科技發動機了。

對於航發來說,有三大主要核心:設計、材料、工藝。

其中設計圖紙有了,材料想要什麼國家肯定都會提供,但工藝這東西,如果不去航天工業學習,光靠康馳自己琢磨,沒個一年半載估計都難。

但從航空工業隻給圖紙沒給工藝就能看出,他們對康馳多少還是想留一手的,這也能夠理解,要是誰上來就找康馳要光刻機的圖紙和技術,他肯定也不樂意。

雖然蔡耀斌給他這些‘學習資料’的時候,看起來似乎雲淡風輕,甚至生怕他不感興趣,但背後肯定也是軍方大佬們費了老大勁才幫他搞來的。

所以康馳也沒奢望能通過去西飛學習得到這些工藝,隻能靠自己搞定。

何以解憂,唯有開掛。

於是康馳最終選擇了技術降級,隻要能造出一款具有這些功能的發動機,哪怕性能再差,隻能順利點火一秒,讓係統能彈出麵板就行了。

但即便如此,整個設計的過程也極其艱難,光是設計一個可以折疊縮放的外涵道套筒,康馳就用了十多天,進行了幾十次的嘗試才終於勉強搞出了個大概可行的,整個原型機的研發更是耗費了足足四十多天,而且性能嘛……

【物品:大涵道渦扇發動機】

【製造者:康馳】

【物品等級:1】

【經驗:0/50000】

【物品狀態:完好】

【物品參數:最大推力8500kgf,最大反推力3500kgf,6-10可變涵道比,手動變循環加力燃燒室,使用壽命1000小時】

【解析項目:無解析項】

【通用經驗:493464】

【精通點:71】

當看到係統順利彈出的麵板後,康馳欣喜之餘,又難免有些小挫敗感。

一台進氣口風扇直徑足足3米,還有這麼多前沿技術的發動機,最大推力竟然隻有8.5噸,

而且大涵道比發動機比較有優勢的上萬小時使用壽命,在他這裡竟然比渦噴還低……

隻能說,航發是真的難。

關鍵是航發不像芯片,芯片知道原理後,手搓一個性能差點的集成電路難度並不大,但航發無論性能如何,首先就要解決高溫燃燒高速正常運轉的問題,更何況還要成功加入這麼多功能模塊,因此起步門檻就非常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