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店麵(1 / 2)

年代之時光慢 小二不才 3200 字 11個月前

楊老師一愣,沒反應過來道:“為什麼要買房子?”

“開店啊。”逐月道。

楊老師更不解了:“譚大哥不是在衣貿市場有攤位嗎,為什麼還要開店?”

“誰說我們做生意隻能開一家店。”逐月聳肩,理所當然道:“衣貿市場隻是我們賣產品的一個渠道,我想要的是個體店,而且以後會開很多家。”

當下時代,海港市經濟開放,因為處於初期,大家還不是很有錢,也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大家還暫時沒有比較講究的風氣,所以在當下,地攤文化是非常受歡迎的。

就比方說譚忘之在的衣貿市場,雖然寫的是市場兩個字,但實際上裡麵就是大批大批的地攤。

剛開始的時候,逐月也沒想著這麼早準備門店,但是有一次譚忘之無意和她說最近同行間特彆講究,在攤位上加了隔板,看上去有檔次一些,引得好多人都願意上旁邊買衣服。

這個訊號告訴逐月,人是潛意識追求格調的,隨著最早開始實行經濟開發的海港市慢慢發展,之後的人經濟條件會越來越好,所以也會越來越講究。

雖然逐月並不是身經百戰的商人,但也明白,一門生意要做好,產品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先機和創新,海港市目前就屬於是一線城市,未來的走向必定是越來越繁華,在款式和質量之後,檔次也會成為最大的競爭點,所以趁著所有人還沒察覺這一點,逐月現在就開始著手準備了,包括她放棄更大的利潤,不讓譚忘之批發衣服給彆人買一樣,她要創造品牌。

楊老師嘴巴微張,腦袋暈暈乎乎,隻聽懂了一半,聽懂的是逐月的個體店是什麼意思,應該是說想汶市百貨大樓裡頭開店那樣,但不懂的是逐月為啥要開這個門店。

在地攤裡買衣服也是賣,在門店賣衣服也是賣,相對於地攤隻付個租金,門店卻要花大筆錢買房子,而且後頭要有裝修,水電等等支出,成本比地攤高出太多太多,可收入卻是一樣的,所以在楊老師目前的眼光來看,完全沒有意義。

不過楊老師雖然不理解逐月,也沒有想否認逐月的意思,一個原因是逐月能有本事把生意開起來,那逐月做的事情必定有她的意義,二就是她自己隻是財務,生意發展趨勢也不是她來管的,逐月才是老板,所以楊老師點點頭,明白這筆錢的用處就沒在多說了,而是繼續處理下一件事情。

“既然是你支出的,那就沒有問題,還有一件事情,再過兩天就是月底,這是清賬總計,要你簽字。”楊老師說著話,起身把賬本翻到後麵,指著留白的位置說道。

把楊老師拉來做財務可真是明智之舉,一切都有了章程,要知道以前這事還是逐月處理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逐月算賬就算得頭皮發麻,哪有現在這麼爽,所有的數目都有人提前準備好,自己簽字就完了,這讓逐月已經隱隱體會到後世那些霸道總裁抱著文件簽字的快樂。

逐月簡單的看了一下賬麵,一頁的支出寫得密密麻麻,運輸的費用,譚忘之那邊的公費支出,林舟這邊小河村村民的工資還有進原材料的錢,每一筆都記得很清楚,逐月掰著手指頭一算,這個月唯一的進賬是譚忘之回款的八千,而本月這些支出有兩千多,純進賬有六千,還算不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