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右廂房,申時二刻(下午3:30)
帝師孫承宗下課了。
之所以說孫承宗是帝師,是因為孫承宗同樣是朱常洛的老師。隻不過朱常洛上孫老師課的時候,歲數已經很大了。
萬曆四十二年,孫承宗調任詹事府諭德,任太子講師。這一年朱常洛三十三歲。
從朱常洛把朱由校接走那天起,他就一直和兩個皇子一起上孫老師的課。雖然他隻上半個時辰就會走,但他每天都來,風雨無阻。
朱常洛從不檢查兩個孩子的功課,因為這是孫老師和侍讀太監的工作,他隻需要接收彙總上來的消息就好。如果朱常洛因為課業的問題找上某位皇子,那就不是批評兩句能完事兒的了。
皇五子朱由檢體驗過一回。但皇帝對皇子的處罰倒也不是廷杖之類的變態東西,如果真上廷杖,那就不是體罰而是家暴了。
他命令朱由檢將落下的功課抄十遍,抄完才準睡覺。而在朱由檢抄書的時候,朱常洛也把朱由檢的功課抄了二十遍。這樣一來,朱由檢睡了他還沒睡。
“子不教,父之過”。有過就要受罰。
第二天,朱由檢被揍了一頓,不過揍他的不是父皇而是皇兄。
“吾師。”朱常洛掏出幾張紙遞給孫承宗。
“皇上,這些符號是什麼?”孫承宗是萬曆三十二年的榜眼,但他看不懂紙上的東西。
“阿拉伯數字。”朱常洛回答道。
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發明的。傳到阿拉伯之後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改良。
最早的印度數字在公元8世紀就隨著“佛學東漸”傳入中國,但並未被接納。公元十三到十四世紀之間,改良後的阿拉伯數字由伊斯蘭教徒帶入中國,同樣未被采納。
明末清初,以徐光啟(天主教徒)為代表的明朝學者,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數學著作,但是書中的阿拉伯數字仍被視作外文而翻譯為漢字數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科學不等於技術,技術不等於實力。科學要變成技術再變成實力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而人們在選擇知識時,往往不以科學為準,而以實力為要。
跟我大唐比起來,沒有統一的天竺算什麼東西?
跟我大元、大明比起來,阿拉伯、歐羅巴這些海外夷狄又在地圖上的哪個角落?
中國很早就發明出了算籌、算盤這些在當時非常先進的計算工具,所以中國的工藝水平長期領先於世界。但領先的不會永遠領先,落後的也不一定真正落後。正是這些先進的工具,限製了中國數學的進一步發展。
直到十九世紀末,用數學“武裝”的大炮(彈道、火藥配比的精準計算)轟開帝製中國的大門,人們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早在一千年前就進入這片土地的科學方法。
“這是朕在文淵閣裡找到的。”朱常洛扯了個謊。他沒去文淵閣。
“臣不明白皇上的意思。”孫承宗疑惑道。
“朕想要推廣這套數字,以及這個名為‘四則運算’的算術。”朱常洛回答道。
“聖上可以下一道聖旨。但恕臣直言,這不會有用。”孫承宗直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