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野菜餅豆腐湯和白菜莖炒培根(2 / 2)

二人森林 浴火小熊貓 14692 字 11個月前

98

今年春天第一次打獵, 何田和易弦滿載而歸,帶了近二十隻鴨子回家。

處理好獵物後, 他們開始了試驗。

因為易弦的靈感來源於木板箱, 所以這種試驗中的牆麵材料就被叫做“板塊”。

經過再次商量推敲,他們決定把板塊的尺寸暫定為麵積一平米, 厚度暫定為二十五厘米。

用一米乘一米的四方塊能很方便地鋪完四麵外牆, 如果用來分隔房間的內牆也是用同樣的材料,那就可以像製作混凝土石磚一樣, 預製好,到時候哪裡需要往哪裡搬就行了。

而且, 這個尺寸可以很方便地在室內進行製作。

雖然天氣轉暖了, 雪也開始化了, 可是室外最高氣溫還在十度上下徘徊, 如果刮起風, 更是冷得難受,偶爾還會很隨意地就飄一陣雪花。

第一個板塊做好之後,取下吊在袋子中曬乾的羽毛, 再取出一捆乾草,鍘成三四厘米的小段, 一起混好。

這次, 鴨和大雁的羽毛拔掉後分隻放進袋子裡晾乾。這樣,就能計算出填滿一塊板塊大致需要多少隻禽鳥提供羽毛。

像何田縫製鴨絨被一樣, 板塊內部用木格分成小塊, 再用長竹管和漏鬥把混好的填充物倒進格子裡。

為了便於進行試驗, 板塊的四個邊並沒封死。

但是立體的板塊和平鋪的被子不同,填充物如果不放滿很快就落到格子底部。當然,如果把內部的格子分割得更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填充了羽絨的衣服內膽,也是立體的,而且還會隨著肢體運動不斷變形,但因為格子做得更小,羽絨不會移動,也不會影響保溫。可如果板塊內部做成更小的格子,那太費工費時了。完全和想要節省伐木時間的初衷背道而馳。

這個問題暫且放著,何田和易弦記錄下來填充物的用量後,又有了新的問題:這樣倒是保溫,可是需要很多羽毛啊,按照填充物現在的比例,一塊板塊需要三隻鴨的羽毛。那麼一麵牆至少需要一百隻鴨?!

改變填充物的比例,保溫效果會相同麼?

為了進一步試驗,他們又做了五塊板塊,每塊板的一角釘上兩根一指粗的竹棍,相對的一角鑽上兩根和竹棍尺寸相同的小洞,這樣就能簡單地把六塊板塊拚成一個大木箱。蓋上最後一塊頂板之前,在板塊組成的木箱中放一個陶盆,盆中放一塊長寬高三十厘米的四方雪磚。

十個小時之後,打開木箱,把盆中的水倒入用模具燒製的統一大小的陶杯,就能比較準確地測量出雪磚的融化程度。

試驗進行了幾次,填充物的材料有鋸末、乾草、羽毛、絨草團、舊棉絮、碎木屑,使用不同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一一記錄。

為了儘快得到試驗結果,他們又做了一個版塊木箱。

同時,他們又發現一個新問題。

板塊是用幾塊相同寬度的木板釘成的,釘好一個板塊,需要最少二十枚釘子。

他們平時所用的木板箱也是用木板條做的,但是用榫卯結構做的,連接處塗上魚膠,這樣做木箱可以一根釘子都不用,可是要在每塊木板上都畫出線,鋸出凹槽和凸起,比釘釘子要費時。

鐵釘,在這個時代也是比較寶貴的資源,這次用來釘木箱的鐵釘全是反複回收過的,如果每個板塊都用鐵釘,那將會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要是用榫卯結構製作,要多花多少時間呢?

何田和易弦這時已經從發現新建屋方法的歡喜中逐漸冷靜下來了,所有試驗中發現的問題都先記錄下來,慢慢尋找解決方法。

做實驗期間,他們又去打了兩次野鴨大雁,幾乎空了一冬天的熏肉小窩棚再次開始工作。雪又化了一些,林中的道路變得更好走了,兩人隻帶著小麥去了上遊的雲杉林,看到符合要求的雲杉,不管有沒有快要倒下,就在樹乾上做個記號。

到了河岸邊,兩人把去年砍倒的樹木推到河中,兩根兩根捆好,讓它們順著河流漂向下遊。

然後兩人再匆匆忙忙趕回家,把漂來的浮木拉上岸。

忙活了一天後,再數一數,擺在河岸上的圓木數量離他們理想中的目標還差著一大截呢。

兩人商量著,也不能總盯著這一片雲杉林砍樹,等天氣更好一些,繼續向上遊走。

往返於火山的幾次,何田和易弦一直都有注意一路上的樹林,在雲杉林上遊大約十公裡的地方,有一片成熟的雪鬆林,全是要兩人環抱的雪鬆,枝葉黑綠。

非到萬不得已,山民們不會砍掉家附近健康成長的樹木。樹木不僅能保持水土,阻擋山洪,在大暴雪時提供寶貴的屏障,更是周圍生態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砍倒了樹木,野生動物也隨之離去。

所以,他們隻能沿著河岸尋找合適的樹木。砍倒的樹木順流漂下,再拉到家中,能省下很多搬運的力氣。

如果沒有為了建築材料煩惱,春天的到來絕對是美妙的。

天氣快速轉暖後,隻一周時間,遙看近卻無的草色已經有從河岸邊蔓延到整個森林的趨勢了。

草叢中,樹林中,甚至岩石上,到處都有急不可耐冒出頭享受陽光的植物嫩芽,仔細看去,灰禿禿的樹枝上有棕綠色或深紅色的芽苞,有些已然探出鵝黃色的小腦袋,被棕黃色、枯黃色覆蓋的乾草叢中,也生出了淺綠色的新草。

春天是大米最喜歡的季節,它隨意漫步,每次俯首仰頭都不會落空,總能找到好吃的,就算總是還沒儘興大嚼就被主人趕跑,它一低頭又能找到新的食物。

何田和易弦跟在大米身後,辨認出可以食用野菜立刻把它轟走,蹲在地上采摘。

兩人一邊把野菜投進腰間綁著的小筐子裡,一邊閒聊。

話題轉了一會兒,又回到蓋房子上。

材料、人工,是最大的難題。

思索了幾天,易弦漸漸放鬆了,沒了當初“一定要在今年夏天就蓋好房子”的急迫感。反正天長地久,隻要有決心,一步一步穩穩地按照計劃去做,總能實現目標。

轉變了思維和心態,材料的問題就不是大問題了,隻是時間的長短,至於人工,反正不著急了,哪怕就他一個人也可以慢慢乾。

何田比他要樂觀點,“你想沒想過請三三他哥哥或者山下村子裡其他年輕人來幫忙呢?如果有更多人來,察普家的兩個懶蛋未必敢偷懶。”

易弦想了想,微笑,“那倒是。偷懶的話就請他們走人好了。”如果來幫忙的人隻有他們兩個,恐怕他們還會獅子大開口要酬勞,要是看到何田易弦請了其他幫工,不缺人也不會求著他們來幫忙,這倆慫人很可能就閉嘴老實乾活了。

“我看三三的哥哥倒像個能乾的人。就是不知道他會不會有空。”何田這個推論是有根據的,三三腿腳不便,又是女孩子,但是上次拜訪她家時,她家的房子修整得很不錯,房頂和院牆都最近才翻修過,三三的工作室還擴建過,整理得窗明幾淨,他們家隻有她和她哥哥,這些建築翻修的工作應該是她哥哥主持的。

“找一天,我們去問問他。”易弦忽然抿著唇笑了,“三三上次不是說他們家養了羊,要送給你羊奶麼?我們送她兩窩兔子,再拿幾張貂皮,換幾隻小羊?”

“不養兔子改養羊了?”何田連連搖頭,“你還想養什麼?羊可不能放在籠子裡養,得搭個羊圈吧?能跟大米放一起麼?”

“到了她家問問他們就知道了。人家還不一定願意跟我們換呢。”

“怎麼會不願意啊,三三說了,他們養羊是為了要羊皮,一張貂皮難道還換不了一張羊皮?”何田正說著,抬頭看看,“嗯?大米怎麼怎麼把我們往這兒領?這裡全是野草呀!”

大米正埋頭在倒下的野草叢中啃食呢,易弦仔細看看,它在啃的是野草生出的草籽。

他和何田說話時跟著大米漫步,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大片野草叢中。周圍的野草經曆了一冬天的風雪,全都匍匐在地上,棕黃色的一片,枝葉間還有星星點點的殘雪。這些草個頭十分高大,如果還是直立的,最高的應該有一人多高,何田仔細辨認,看到五指型的葉子和細細的杆,“唉,這是野麻。我好久沒來過這裡了。”

“麻?和三三讓我們種的那些不太一樣啊。”

“嗯。這些也能踩出麻,但是纖維粗硬,隻能做成麻繩什麼的,做衣服是不行的。你沒看,連大米都不吃它們的莖葉,隻挑草籽吃。”

易弦撿起一根麻,摸了摸麻杆,想了一會兒,“我們砍一些帶回家。”既然纖維粗硬,應該也能當填充材料。

他和何田商量過,用乾草當填充物太浪費了,那可都是草料呀,都是家中動物過冬的食物。因此他們決定到山下村子買一船麥秸稈運回來,村民們收獲了小麥,麥秸稈要麼直接在地裡燒了當肥料,要麼收回家垛著當引火草料,家中有家畜的,還能當保暖的墊料。現在應該還有很多沒用完。

現在,他放眼看看這一片野麻地,這要是都收起來,也要運兩三次才能運回家呢。

這可比到山下村子去買麥秸稈要方便得太多了!

易弦抓住大米耳朵揉揉,晃晃它的腦袋,“大米,你可真聰明。”

於是,何田和易弦不再撿野菜了,拿出鐮刀把倒在地上的野麻一把一把摟起來收割了,再用繩子捆成一捆一捆的,讓大米馱到小船邊。

第一批野麻運回家後,他們就不再帶大米來了。

他們又往返了兩次,直到下午四點,才把這片野麻幾乎收割完。

運回家的野麻在窩棚前堆成三座兩米多高的小山。

易弦和何田忙碌地把一捆一捆的野麻抱進窩棚裡。載著第三批野麻劃船回家時,太陽漸漸躲進雲層後麵,像是一滴墨汁滴進了天空,雲朵像被水墨暈染,快速地黑了起來,空氣中聞得到濕潤的氣息,相信很快就會有一場大雨。

剛收割的野麻來不及壓成方方正正的草塊就得趕緊收好,因為還蓬鬆著,它們很快填滿了乾草窩棚中的空位。

這時天上的烏雲已經黑得要滴出水了,何田和易弦趕快打開陶器工坊,把一捆捆野麻搬進去。

幾滴雨滴重重地落在窩棚頂上時,他們倆顧不得把草捆摞好了,一個拋,一個接,隻管先把它們都扔進窩棚裡,隻要不被淋濕就好。

但最後幾捆野麻還是不可避免地淋了雨。

易弦跑去拿了雨衣給何田穿上,讓她先回家,“你彆淋雨了,回去做飯吧。我去抱幾包浮石過來,摞在上麵吸吸水分。”

何田回到家,先把今天收集的野菜洗淨,用燒水焯過,再用涼水一浸,放在笊籬上瀝乾,撕成四五厘米長的小段備用,再在一個大陶碗裡放上一杯麵粉,打了幾粒蛋,攪勻,加上一點鹽,再加一點水,調成麵糊。

她減小爐灶裡的火,支上平底鍋,放一大塊豬油,用一隻竹水舀舀一勺麵糊,澆在鍋子中心,提起鍋輕輕晃動,麵糊均勻地攤成一張薄薄的煎餅,在麵糊正麵還沒完全凝固時,抓一把野菜,用手指撚一撚,鬆散地撒在麵餅上,再用鏟子輕輕壓平,揚起鍋子,薄餅在空中一翻,再落進鍋裡時,朝上的那一麵已經煎得金黃。

何田煎好三張煎餅,易弦回來了。

他先撕了一片煎餅放進嘴裡,又喂何田一塊,“好吃。”煎餅兩麵薄脆,有蛋香和野菜的清香,菜葉全都壓平散開在淡黃色的餅麵上,像是被拓印上去的。

他擦淨頭發,換下濕衣服,戴上鬥笠,去地窖裡拿了一顆白菜和一塊三層肉醃肉。

他剝開菜葉,隻切下最裡麵幾層菜葉,嫩黃色的菜葉切掉,隻要白玉似的莖,切成三四厘米的小片,再拿幾片三層肉醃肉片,也切成同樣大小的片,揉碎一顆曬乾的紅辣椒,一起下鍋翻炒。

易弦切菜時,何田做了一鍋白菜豆腐湯,豆腐是昨天做的竹盒子豆腐,切下一半,切成指頭大小的小方塊,鍋中放上一勺豆醬,水滾之後放進豆腐塊,剛才切下的白菜葉切成絲,放進去,稍微滾上幾滾就可以出鍋了,乘在碗裡再撒上幾粒翠綠的小蔥花。

這時,門外的雨越下越急了,雨滴劈裡啪啦落在房頂上,銀鞭一樣的雨絲不停抽在窗戶上,兩人對坐在餐桌前,喝一口熱乎乎的豆腐湯,咬一口煎餅,再夾一筷子醃肉白菜莖放在餅上卷起來,身後不遠處是融融的爐火,真是愜意極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