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共贏的辦法(2 / 2)

所以羅文傑這次伸手要錢,他心安理得,隻不過要找一個合適的借口了。

1959年,10月26.清晨。

昨天晚上羅成就把孫子羅文傑祭給他的糧食和雞蛋全部放木桶裡了,在跟羅文傑交談的時候,其實羅成也不傻。

在羅文傑那個時代,自己已經死了很多年了。而且真要儘孝,他在未來子女和孫子孫女不少,沒必要羅文傑一個人付出。所以兩人有親情關係,但更多的是合作關係,不能拿親情去綁架羅文傑一直給自己祭東西。

同樣哪怕是親孫子,羅文傑現在不告訴其他人能跟自己聯係上,雖然是有私心,但可以理解。這算是一種機緣,反過來換成羅成,要是能跟祖宗之類的人聯係上,還能獲得好處。也不會輕易跟兄弟姐妹說。

因此羅成打算後天趕早去一趟縣城,雞蛋一斤能賣六毛多,但那是指供銷社的價格。

而且普通人的城裡人,有副食本也隻有過年過節,供銷社貼出公告有雞蛋出售後才能買的到。並且就算如此,還隻能買到用石灰水泡過的庫存蛋。

普通人平時要買到蛋,除非是生病了,需要補充營養,得要醫院開出一些證明。還有就是剛生小孩的孕婦也可以開證明能買到一些雞蛋,補充營養,省的奶水不足。

除了雞蛋,其實在城裡,有醫院開的證明,還可以不用票買到便宜的肉骨頭。

羅成這次打算帶一些雞蛋去縣城裡轉轉,也不是瞎轉,他知道縣城裡以前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交易東西的,也就是所謂的鴿子市。

其實公社沒成立之前,除了縣城,一些鄉鎮交界處,也有人經營鴿子市。那時候山裡人逮到一些獵物,農村人自家種的一些東西,甚至一些農村手藝人會做一些東西去賣。

但成立公社後,基本公社範圍內,所有東西都是公社的。加上之前大家都在食堂吃飯,吃飯不要錢。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民不分糧,吃食堂的,也就沒糧食賣。也不買糧,不需要。

這鄉鎮裡的一些小鴿子市也就消失了,沒什麼生存空間。

而城裡不一樣,集體食堂成立後,其實城裡人不願意看到。很多城裡人,如果農村有親戚種糧,他們其實都會在親戚手裡買點糧,一些家庭條件好的,會拿粗糧換農村人手裡的大米。

這農村人手裡沒糧了,城裡人需求糧其實更大了,去鴿子市的人也有更多了。

羅成去鴿子市賣雞蛋是連一杆秤都沒有,鴿子市那邊倒是有稱可以借用。但他也不需要,他打算雞蛋按個賣,一個雞蛋賣一毛二分錢。按照道理,在鴿子市賣一毛錢一個,就已經比供銷社的貴幾分了。

但羅成看過孫子羅文傑給他祭的雞蛋了,感覺雞蛋的個頭比以前村裡人養的雞下的蛋大一些。個頭大一些自然也就重一些,他自然要多賣兩分錢。

上午在家,羅成把在山上撿的帶殼野板栗給剝了出來,野板栗個頭小,加上羅成撿到的也不多,剝出來後,也就半斤不到。也很不錯了,這板栗彆看個頭小,但煮熟後很香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