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土法煉焦(1 / 2)

貞觀公務員 餘秦唐 5178 字 4個月前

灌鋼法煉鋼的原理,是含碳量高的生鐵與含碳量少的熟鐵兩者中和在一起,得到含碳量合適的鐵,這種鐵也就是鋼了。

熟鐵比較軟,生鐵比較脆。

而鋼則是非常堅韌,和熟鐵對砍,能把熟鐵砍出很大的痕跡,甚至是砍斷,而和生鐵對砍,一擊比碎。

對,就是碎了。

生鐵含碳量比較高,非常的脆弱。

而熟鐵是怎麼煉成的?

是從煉鐵爐之中,引入鐵水。

在高爐邊的方池之中,不斷地攪拌,最後凝固的就是熟鐵,如果不攪拌產出的鐵是生鐵。那麼攪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降低含炭量的過程,所以,隻要掌握好火候,就是控製好含碳量,直接煉出鋼。

聽起來,這個原理似乎很簡單,可要是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

首先,這個時代工匠們的認知就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的高度。

和他們講解含碳量這個知識點,那就是讓他們聽天書。

沒有一套不說非常成熟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就很難很快煉製出含碳量非常低的熟鐵。

僅僅是依靠陳平安一個人,不太可能,因為他也不是專業人士。

陳平安到底對大唐階級劃分和傳承了解不夠。

工匠出身的官僚是什麼?

那就是官吏之中的最底層。

士農工商,工匠也就比商賈高那麼一點兒。

百姓願意為了田契而掙破頭,不會為了篾匠手藝而大打出手。

什麼漢昭烈帝當年也不過是編草席的,也算是篾匠,可他姓名之中有一個“劉”字,其自身也有著人格魅力,鄉裡鄉親都尊崇他。

而一般的工匠,那都是握著手中的那點手藝傳家,父傳子、子傳孫。

手藝一代一代傳下去,官職也是一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所以工藝水平真的沒有多高,唐十三鎧、陌刀,後來的灌鋼法,那也是時代的變化,一直在往前走,科技必然會有所變化。

有一些工藝會失傳,有一些工藝會被改善和得到進化。

而這種進化也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的需求而產生的變化。

打鐵是一件苦差事,比打鐵還苦的,是世世代代的打鐵。

誰不想飛黃騰達,誰不想光耀門楣,誰不想成為那尊貴無比的世家子?!

第二天。

召集所有工匠之後,陳平安讓郭安宣讀了一份聖旨。

賞一人,則三軍奮勇。

誅一人,則三軍驚懼。

一開始,因為陳平安過於年輕,還留著短發,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僧人。

要不是有著郭安在身邊,對陳平安非常恭敬,讓將作監的工匠們也不敢忤逆,害怕得罪了這位高貴子弟,怕是早就惹來了無數白眼。

大家都是老老實實打鐵的,你一來,一會兒又是打造這個,一會兒又是打造那個。

然後,還改變了他們打鐵的方式,每天都是枯燥地鍛造兜鍪或者是披肩,比以前還要枯燥,還沒辦法彰顯他的手藝。

而今天這封聖旨,也是陳平安昨晚上睡覺之前想到的,然後早上一早就進宮,和李世民講解了一番,生產關係和生產水平以及生產價值等關係。

說白了,就是要想馬兒跑,卻又不給馬兒吃草。

馬兒自然也就不會那麼積極。

這封聖旨就是在給工匠們提高工薪,以前是以鍛造一件完整的盔甲作為計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