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不明白李世民為何會談著陳平安,突然又問起了‘法’之一字,有何注解。
以李世民的身份地位,問出了‘法’之一字的解釋,自然不會是簡單的法這個字,而是這個字背後的意義。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兒,嘗試著回答道:“陛下,秦奮六世餘烈而一統六國,建立豐功偉績,然從秦朝的曆史來看,其崛起之際,就在於商鞅變法……。”
長孫無忌自然是知道國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知道,法代表著什麼。
但是,他的理解,也僅限於停留在國法和法度之上。
李世民點了點頭。
長孫無忌之言,其實也有道理,並且,也能看出來,長孫無忌之才,也有治世之能。
不過,他所言和陳平安所言,卻又有著天壤之彆。
陳平安有言,千年之後的國家,是一個遵守法製,依法治國的時代。
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法製法治等觀念。
李世民初聽之時,覺得很難想象是一個什麼場景,而當陳平安借助案列解釋一番之後,這才了解什麼叫做法製和法治,也明白‘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
可以大唐現在的情況來看,想要實施起來,還是有著比較大的難度。
當然,說難,也不難。
大唐本身就有著唐律,而唐律和千年之後的法典相似,可以說,千年之後的法典就是傳承自唐律。
他可以讓孔穎達等人編撰修改唐律,再加強唐律的實行,讓唐律成為大唐的法典。
但是,讓人人都知唐律,都遵守唐律,便有很大難度了。
首先,這個壓力就來自於世家大族,來自於宗族,來自於皇族本身。
就好比,若是親王李元昌在自己的封地上殺了人,是不是就要償命?
李元昌乃是親王,是太上皇的兒子,他殺了一個人,卻要因此而償命,那皇族尊嚴何在?
李世民很清楚普及唐律的難處,但是聽得陳平安描述的法治,被其約束萬民的效果深深地吸引,也想要嘗試一番。
“輔機所言,當真是金玉良言,也讓朕有所獲。然,朕聽陳平安之言,對‘法’之一字的理解,也更多。”
“就好比,國法、家法,孰輕孰重、孰強孰弱?”
李世民沒有直接把陳平安的那一套說出來,因為那些內容實在是太過於驚駭世俗,說出來,隻會讓長孫無忌覺得是妖言惑眾。
他是在聽得陳平安描述的法治之後,再自己去理解和琢磨,然後結合大唐現狀,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國法和家法,孰輕孰重?
這一問,便讓長孫無忌感受到了陳平安的厲害之處。
此人,或許有著鬼才之能!
長孫無忌隻能硬著頭皮,回答李世民這個問題。
“陛下,臣以為,自當是國法。”
……
一番議論。
長孫無忌雙眼無神地出了皇宮,嘴裡一直喃喃自語。
“國法、家法……。”
李世民接過郭安手中的卷宗。
陳平安在外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冊。李世民每天晚上,都會一一過目。
得知陳平安住進了留春園,卻並未讓那丫鬟服侍洗澡,而是自己親自洗,也沒有碰那些丫鬟,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擔憂。
李世民心中暗道:“不好色、不好官、不好錢、不好名,卻又認認真真地做事,忍受將作監那等環境,終日和工匠們在一起,創造出新式的煉鐵之法。”
“朕想要真正收服他,拿住他,怕是有一些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