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大唐的科舉取士製度(2 / 2)

貞觀公務員 餘秦唐 4785 字 4個月前

李世民才剛剛登基為帝,大唐也並未完全一統,北地還有一個強賊虎視眈眈。

在此情況下,不可能完全和世家門閥翻臉,也不可能大刀闊斧地對大唐現有的製度進行全方麵的改革。

孔穎達之所以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也是因為這科舉製度對於世家子弟來說,就是一個名正言順地獲得官職的機會。

以前,舉薦製度,隻會讓人覺得這是依靠關係,而非憑借真才實學。

科舉製度一出,那就是依靠真才實學而獲得官職。

誰能去說閒話?

須知道,如今這大唐讀書人,其實還是僅限於名門世家呀!

寒門?

寒門能夠養出幾個學子呢?

孔穎達是為了孔家子弟,忍不住,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科舉製度。

那麼,明白其中深意的魏徵,便是第二人。

有一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而對於大唐而言,其實,在千年之後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隋規唐繼,也就是隋朝的很多製度,李世民都是直接拿來用,其中就包括科舉製度。

隻不過,貞觀時期,因為能臣名將不少,文臣們大部分也都出自於名門。

他們是很清楚科舉製度的最終效果是什麼,所以才會不推崇科舉製度,李世民就算是沿用科舉製度,卻也沒能讓科舉製度在他的手中綻放光彩。

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有了糊名閱卷,有了改良,並且得到了推廣和發展。

如今,李世民拿出了比較完善的科舉製度,並且,態度上是比較堅決的,那自然也就代表著聖意。

孔穎達也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就好像是他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帝王之位一樣,如今,也不得不支持科舉製度。

而就好像是那陳平安習慣於分析事情的時候,說出利弊來,在孔穎達看來,如此新意的科舉製度,對於孔家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高士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也沒有反對,孔穎達搶先站出來,第一個表示支持,他們也就不好再反對。

反對什麼?

說科舉製度乃是前朝之製,朝廷采用此法取士,乃是走前朝之路,可能因此而亡國?

這不是自討無趣,還會因此失了帝心嘛。

李世民可不是這麼好糊弄的,孰輕孰重,他可是拎得清。

不然,不可能獲得這些老謀深算的文臣武將們的支持,願意跟著他一起打天下。

李世民對於高士廉等人的反應也甚是滿意,心下也知道,現階段而言,科舉製度對於世家門閥來說,其實並非是什麼弊端,反倒是能夠讓他們的子弟們能夠名正言順地通過科舉取士來獲取官職。

但是長遠而言,那他們看到的肯定是沒有陳平安看到的長遠了。

能夠傳承千年的科舉取士製度,必然是最好的國策。

“如今已經四月初,春闈肯定是已經過了,那就先定秋闈吧,每年的八月初十,由各地州郡開始進行鄉試、府試,府試之後,獲得會試資格,於十一月初十,進入京師,進行會試,十二月初十,進行殿試。”

“至於春闈的時間,在今年的第一次秋闈之後,也就是十二月之後,再行商討定論。”

這算是定下來科舉考試的時間,也就定下了科舉考試製度。

聖人一言,駟馬難追。

當然,這件事情,也不是李世民和高士廉等人商討了,就真的定下來。

他們回去要寫奏章,要奏請,然後李世民要進行批閱,從而得到中書門下的認定,還有朝臣們的同意,最後發出誥示,用來廣而告之、昭告天下萬民、各地學子,科舉取士製度才算是真正定性、蓋棺定論,並且開始實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