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世家子(1 / 2)

貞觀公務員 餘秦唐 4492 字 5個月前

王崇基,諫議大夫王珪之子,太原祁縣王氏,相傳其祖上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王允。

至於真實家族淵源如何,其實已經不可考。

王敬直,王崇基的弟弟,王珪的少子,曆史上,他後來尚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公主,隻不過,後來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一案中,與南平公主和離,被流放嶺南,不知所蹤。

盧承慶,範陽郡公盧赤鬆之子,如今官至秦州參軍,是範陽盧氏嫡係子弟。

鄭仁泰,十六歲就參與晉陽起兵,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因為參與玄武門之變有功,遷左衛翊一府中郎將,宿衛皇城,同時,也是滎陽鄭氏的嫡係子弟。

李延壽,東宮典膳丞,唐朝史學家李大師之子,出自於趙郡李氏。

這就是如今五姓七望之家五姓世家崔王盧鄭李的嫡係子弟,其餘也還有好幾位,年歲稍小一些,卻又儀表堂堂,行為舉止皆謙恭有禮。

不得不說,這書香門第的子弟就是不太一樣,他們雖然年少,看起來卻十分自信,就算是看著中間的那些舞女,眼中也並沒有什麼饑色。

崔元龍介紹完一一介紹完之後,才舉起手中酒杯,施禮道:“我等,皆是感激陳少監與聖人麵前建言,提出了科舉取士之策,為我等謀了個入仕的路。”

“如今之科舉取士之製,我等聞之,也都是感激涕零,更是大為佩服。”

“陳少監的才學,可為當今同歲第一人!”

崔元龍說的是情真意切,其他人也都是跟著一起舉杯,以表敬意。

他們也從家中長輩的口中了解了這科舉取士的利與弊,如今的朝堂議事,也總喜歡說一個利與弊,最後好衡量其中得失。

科舉取士,說白了,最有利的還是那些寒門士子,可相對來說,世家子弟其實也是有利的,且利大於弊。

用崔民乾的話來說,科舉之製已經形成,李唐不會放棄科舉之製,如今,由陳平安提出科舉取士之法,更是彌補了科舉之製的不足。

當今陛下喊出:不問出身,隻問才學。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得了人心。

就此之後,誰人敢站出來反對?

那就是堵了天下寒門士子們入仕之路,必定會被寒門士子們記恨。

李唐如今已經成了大勢,皇帝又是一位文治武功、殺伐果斷、雄心壯誌的明君,必然會一直興盛,且也一定會想辦法壓製他們世家之勢。

這時候,便是順者昌、逆者亡。

他們若是和李唐對抗,最後的結果恐怕很可能是以卵擊石,粉身碎骨。

前朝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因為隋朝的皇帝好大喜功,征夫百萬、三征高麗,勞民傷財、哀鴻遍野,失去了民心。

李唐並未失去民心,還將可能更得民心。

他們既然不能逆天而行,那自然要順勢而為,支持科舉取士,並且保證科舉取士的絕對公平公正,大家都各憑才學,於世家子弟而言,其實優勢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他們所受到的教育肯定是比寒門士子要好很多,自小就在書香門第,享受著耕讀傳家的福利,參加科舉取士,肯定要比寒門士子容易得多。

同時,崔民乾等老一輩,對於陳平安也有著很高的評價,稱之為同齡第一人,其真才實學,可能已經超過朝堂之上的大部分文臣。

陳平安以後的成就,必然也在他們之上,甚至是可能成為大唐宰相。

所以,才授意崔元龍辦曲江宴,有意拉攏陳平安。

我們和皇帝也沒有什麼仇,也根本不想和皇帝成為仇人,我們隻想要保住立身之本,為自己、為後輩謀求一個前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