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也是第一次見識到儒學在這個時代又是如何深入人心,卻又是怎麼禁錮人的思想。
有人說,儒學在孔聖人之後,就變了味道,也有人說,儒學在董仲舒之後才變了味道,更有人說,儒學在程朱理學之後,已經改頭換麵,已經不能稱之為儒學。
縱觀這中原五千年曆史之發展,似乎也有一些道理。
卻也有一些片麵。
畢竟,在申論文、策論文、議論文之中,都有一個看事情不能片麵,要用辯證思維。
凡事都有利與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又或者是雙方剛好平衡呢?
儒學的好與壞,最能評價他的利與弊的人,也都是身處在那個時代的人,隻有他們的感受是最深刻的。
當然,就那今天這個事兒來說,讓高士廉、魏徵等人評價儒學,那肯定是好好先生了。
陳平安喃喃道:“陛下……還是太心急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現階段,儒學已經深入人心,從他完善科舉製度,就得到了世家子弟的認可和邀請,想要交個朋友,就能夠看出來。
而李世民卻要在他登基為帝的第一年,就要建立科學院,告訴天下儒生,他不想支持儒學,想要支持科學,必然是會引起儒生們的反對,甚至是聲討。
玄武門之變一事才剛剛過去,他的名聲還不怎麼好,天下儒生對他還是一個保持觀望的態度,結果,他卻要搞出這麼大的動作來,豈不是自亂陣腳,自毀長城?
魏徵的反對是正確的,也是一針見血的。
可是,陳平安的馬車剛剛停到府邸外麵,就見到郭安帶著人急匆匆而來。
“陳少監,陛下宣召。”郭安氣喘籲籲地說道。
還是第一次見到他如此著急。
陳平安已經開始想象著李世民這條真龍,如何在偏殿狂怒的樣子了。
“唉……。”
無妄之災啊。
陳平安隻能是跟著郭安快速入宮,卻也沒有害怕,隻是想著如何勸說李世民,不可心急,必須緩緩圖之。
到了偏殿。
郭安隻是伸手示意,讓陳平安進去,他則是帶著人守在外麵。
陳平安隻好獨自進入大殿,微微低著頭,走上前,站定,抱拳道:“臣拜見陛下。”
李世民正在批閱奏折,似乎沒有聽到陳平安走進來一樣,不聞不問,不回聲。
陳平安就知道,這位陛下還在氣頭上。
“陛下,並非是臣不敢和魏大夫等人辯論,也並非是真的不想建立科學院,而是時機真的不成熟。”
“陛下才剛剛登基,北地又遭受突厥南下侵襲,正應該是休養生息、安撫民心、謀求富強,強軍富民,以待來年便能北征,永遠解決突厥之患,穩定邊關。”
“儒學已經是深入人心,天下讀書人都為儒生,而陛下卻要在自己登基之初,就建科學院,主張科學之思想,怕是會寒了天下儒生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