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徭役之製是皇帝在剝削百姓(1 / 2)

貞觀公務員 餘秦唐 4469 字 4個月前

造紙的原材料還需要浸泡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想要驗證能不能造出質量好一些的紙張,還需要三個月。

陳平安卻已經開始籌備大唐造紙司這個項目了。

不錯,他所謂的大膽想法,那就是籌建大唐造紙司,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國、有、資產。

大唐造紙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造紙的地方,然後再把造出來的紙張賣出去。

質量好的,直接賣出一個天價也不過分。

畢竟,大唐的那些門閥世家還是非常有錢的,想要賺取他們的錢,僅僅是衣食住行還不夠,一個人力車車行養活的僅僅是那幾百個車夫罷了。

而建立大唐造紙司,算得上是一舉多得項目。

廉價的紙張用來製作線裝本書籍,然後低價賣出去,也能賺錢,更廉價的紙張,直接做成火紙,上麵再印著銅錢,來一個薄利多銷,也能賺錢。

這樣一來,也就能夠讓那些寒門士子收益,他們可以拿出三個銅板來買一本書。

寒門士子多了,就能夠倒逼那些世家門閥的子弟努力學習,加大競爭,也能讓科舉取士中的甲榜多一些寒門士子。

也能阻礙門閥世家成為學術門閥,不會讓朝野上下的官吏,都是世家門閥的人。

除此之外,自然就是能夠賺錢,能夠充盈國庫,能夠減輕賦稅的壓力。

李世民卻歎息一聲,說道;“你不了解吾朝,你不知道,朝廷要用紙張,是不給錢的。”

陳平安早有準備,可聽到李世民如此之言,也還是意外道:“不給錢?”

李世民解釋道:“朕專門設立了造紙作坊,用的也都是專門的工匠,他們時代造紙,吃住都是在作坊,能給他們一口吃的,一個養家糊口的機會,他們自然是老老實實地日夜不停地造紙。”

這麼看,確實是花費了很小的代價,就做到了源源不斷的生產。

但是在陳平安想來,這種模式就相當於是千年之後的某一些廠家,拿著固定的工資,享受著固定的資源,每天生產著固定的產品,不多也不少。

這樣的模式,在大唐之初,確實是可行的,甚至是在以後,在大唐興盛之後,都是可行的。

因為徭役的存在,就是一個免費的勞動力。

為何還要花費心思去改變什麼,大費周章地建立什麼大型造紙作坊,然後還要賣紙呢?

當然,其實最關鍵的一點,還是皇帝不與民爭利。

自古以來,就沒有皇帝親自下場經商的道理,更不用說什麼國、有、資產了。

在大唐,人力成本幾乎不計入朝廷開支,這都是因為大唐有一項賦稅叫做徭役。

徭役是虛的,也是實的。

所謂的虛,是因為徭役似乎沒有創造出什麼,他們沒有繳納糧食,也沒有繳納錢財。

說是實的,是因為徭役本身付出了他們的勞動價值。

可在古代,誰又知道什麼叫做勞動價值呢?

在上位者看來,古往今來都有徭役,為何到了自己這裡,就不能繼續拿來用?

這麼方便的一個國策,棄之可惜啊!

就比如現在,朝廷需要紙張,就比如將作監需要生鐵,那麼,完全可以讓徭役們去砍伐竹林,去打紙漿,去造紙;讓徭役們去礦山開礦,去開采生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