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茶馬古道,養活了沿途無數百姓。
茶商也成為了古代最受歡迎的商人,也是最多的商人,茶稅也成為了國家最大的賦稅。
興於唐、盛於宋。
自茶稅成為納稅大戶之後,每一代的王朝,也都對茶商做出了各種政策性保護,也有著政策性約束,更有著政策性扶持。
總之,大唐之初,想要來錢快,也就隻有這一條路能走,還能走的比較穩。
明朝為了充盈國庫,提出了鹽引製度。
可惜到了後來,鹽引成為了貪、官、汙、吏中飽私囊的最好工具。
茶稅也是一樣。
若是沒有一個合理、強有力的監管製度,茶稅到了後期,必然會成為貪、官、汙、吏們斂財的工具。
唐朝初期的茶團已經盛行,茶商也比較多,也有繳納商稅。
隻不過,因為這時候的茶團製造工序比較繁雜,耗費的人工和時間成本也比較大,也就造成物以稀為貴,茶團是普通人買不起的商品。
陳平安提出炒茶手藝,隨便去山上摘一些茶葉,回去炒,炒完之後,放在竹筒裡麵,或者是木盒裡麵,或者是油紙抱起來,就算是成品茶葉。
簡單高效,製作成本還會大大降低,完全可以讓茶商們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得大批成品茶葉,然後賣出去。
這就是薄利多銷,隻要是能賺錢,肯定會有商人去做的。
宋朝時期,茶山能夠養活當地百姓,甚至是在當地,因為茶山的存在,養活一個大戶人家。
當地的地主為了守護茶山,也為了能夠賣茶,甚至是會養一批看家護院的壯漢。
唐朝對於茶山的開墾,還沒有到宋朝時期的那個地步。
也是因為這時候的茶還是權貴、有錢人的調味品,而不是大眾飲品。
李世民聽完陳平安講解的茶稅,便十分上心。
當即召見了高士廉、李靖、李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蕭瑀、馬周等人。
諸位大臣到了偏殿施禮,就被李世民伸手示意就座。
每個人的身前桌子上,都放著兩個杯子,一個茶壺,旁邊還有一個爐子,爐子上還有一壺水,已經快要燒開了。
這大熱天的,在偏殿中生著小爐子,多少還是增加了偏殿中的溫度。
好在,旁邊放著冰塊降溫,一股一股涼氣冒出來,抵消了暑氣。
李世民在等到水燒開了之後,便提起水壺,把水倒進茶壺之中。
一邊倒,一邊解釋道:“諸卿,放在你們身前的乃是朕近日所得新製茶葉,此茶葉和茶餅不同,不用煮來吃,而是泡好之後,喝茶水。”
“諸卿也可以學著一起做,把水倒進茶壺,然後呢,把這個茶葉,倒進茶壺,泡一會兒,就可以倒出來喝。”
李世民講解完,高士廉等人也開始學著做,倒水,倒進茶葉,泡茶。
李世民等到眾人做好了之後,又繼續道:“諸卿也看到了,這茶葉和我們平日裡所見茶團不同,並未搗碎,也沒有蒸青,這是陳平安最近自研的炒茶手藝。”
“陳平安有言,采摘了新的茶葉,先揉撚一下,等到茶葉有水澤出來,然後攤開晾一晾,第二天就可以放在鍋裡麵,用很小的火來炒,炒乾之後,就是你們所見到的茶葉。”
“製作手法非常簡單,一個人,一天就能炒茶百斤左右,這炒出來的茶,和茶團的味道確實有所不同。”
“陳平安獻給朕的這一罐茶葉,是加了茉莉花,也可以稱之為花茶。”
李世民解釋著炒茶的大致手法,又說了炒茶茶葉和茶團的區彆,還有兩者製茶的工序對比等。
就是沒有說出味道如何,沒有說出口感如何。
畢竟,李世民自己第一次喝的時候,其實還是有一點兒不習慣。
喝茶,就好似喝清水差不多。
隻不過,當他晚上有一些乏了,記得陳平安說過,花茶也可以提神醒腦,喝茶也可延年益壽,李世民才接受了喝茶。
喝了一壺之後,確實發現,自己好像是精氣神好了不少,活動一番,那一點兒乏力也就沒有了。
李世民當即就喜歡上了喝茶,還讓陳平安又炒了一些。
這一次召高士廉等人來,讓他們嘗一嘗,也都是有一些心疼,每人都隻是給了一小撮。
不過一會兒。
偏殿中就已經茶香四溢了。
僅僅是聞著這味道,就感覺有一種大自然的清新。
李世民伸手,給自己倒了一杯。
“諸卿,差不多,可以喝了。”
高士廉等人抱拳道:“喏。”
這才開始倒茶。
顏色有一些淡黃,不過,一股茉莉花香氣和茶香撲鼻,讓人回味無窮。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