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家書(2 / 2)

庶子奪唐 江謹言 3241 字 11個月前

鄭元壽道:“趙德言其人,臣在北上之前也曾聽聞過,隻是沒想到他竟這般神秘。”

李恪朗聲笑道:“這倒也無妨,本王本也不曾奢望能夠提早歸國,這次頡利不放人倒也在本王預料之中。頡利願以三千匹戰馬交易,這三千匹戰馬總比本王一個肩不能扛的稚子來的有用。”

鄭元壽聞言,忙道:“殿下謙虛了,殿下以一己之利庇護關中,其重更勝十萬大軍,大唐滿朝上下無不欽佩。”

李恪便走便道:“十萬大軍?鄭大人謬讚了,本王不過是做了皇子該做之事。隻是本王身在北地,與長安相隔千裡,不能奉孝禦前,卻不知父皇與母妃身體可還康健。”

鄭元壽回道:“殿下儘可放心,如今陛下雖登九五,但依舊每日弓馬不綴,聖體依舊健碩。至於貴妃娘娘,臣北上之前貴妃娘娘曾傳臣近前囑托,依臣觀之,貴妃娘娘思念殿下,身子雖消瘦了些,但卻還算康健。”

李恪聽了鄭元壽的話,終於放下了心。

李世民出身行伍,少年從軍,身強力壯,他自然不需操心,李恪唯一擔心的便是母妃楊氏,既然鄭元壽來之前曾見過楊妃,楊妃身子無恙,李恪便就寬心了。

李恪拱了拱手道:“有勞鄭大人相告,既然父皇、母妃無恙,本王雖身在北地,心中也便少了許多牽掛了。”

鄭元壽聽了李恪的話,突然想起了什麼,從自己的衣袖中取出了一封書信,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此乃臣臨行前,貴妃娘娘親手寫下的家書,要臣務必親手交於殿下。”

李恪從鄭元壽的手中接過信封,拆了開來,低下頭一眼望去,楊妃清秀的字跡映入了他的眼中。

“愛兒虎頭,見字如麵:自我兒北上,而今已近半載,為娘者每日所念,皆係我兒一人之身,再無其他。長安之事,諸事順遂,我兒不必憂心。愔兒雖幼,然已開蒙,娘遵我兒臨行所囑,著愔兒求教於岑長史,連日不綴。愔兒雖不比虎頭善學,卻也規矩,每日所盼者唯兄長歸來,手足聚首。......我兒身在突厥,乃為國政,望我兒萬事謹慎,切保身之安泰,勿使有失,北地雖遙,總有再聚之日,一時彆離,無以為念。母楊如意示。”

楊妃的話很簡單,沒有絲毫華麗的辭藻堆砌,仿佛就像是在宜秋宮中,楊妃拉著李恪的手,坐在陽光下閒話家常一般,可就這樣的尋常,恰恰擊中了李恪的內心。

李恪手中拿著信封,低頭看著楊妃的手書,眼眶不自覺地便濕潤了。

看著手中的字跡,李恪眼前清晰地浮現起了楊妃那張溫柔的臉龐,吩咐能看在李恪不在宮中,楊妃抱著小李愔,盼著他早日歸家的模樣。

仔細計較起來,楊妃未必算得上是李恪的生母,但楊妃待他如何,李恪真真切切地看在了眼中,李恪本也不是鐵石心腸,怎能不為之動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