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利求和的誠意有幾分,李恪不知道,但頡利欲求和的消息一出,作為頡利求和最重要的籌碼的李恪頓時又成了突厥的香餑餑,從四麵透風的石室,又搬回了裝飾華美的大帳,駿馬、華服、侍衛,就連李世民送他的那把匕首也還給了他。
突厥求和,無論真假,至少在未來的幾年突厥是要向大唐稱臣了,所以突厥各部的首領,心思稍微活絡些的都紛紛前來拜訪,而今日傍也來了一人,隻不過這個人是李恪不曾預料到的。
義成公主的婢女袖娘。
袖娘是義成公主的貼身婢女,自她初入突厥時便跟著義成公主,從來不離寸步,算得上是義成公主最為親近的心腹。
義成公主出自前隋,與唐不和,突厥欲與大唐求和,什麼人來拜訪李恪都算得上合理,唯有義成公主的人前來讓李恪覺得奇怪。
李恪是唐皇之子,是唐人,而義成公主卻一直妄圖再興前隋,兩人本就勢不兩立,義成公主來尋他,有何益處?
“中官奉可敦之命前來,不知所為何事?”李恪對袖娘的態度不差,很少和藹。
李恪雖和義成公主不和,但他對袖娘卻還是頗有些欽佩的,一個女子,為兩國和平,豆蔻年華便隨義成公主北上,一待便是三十年,這樣的女子,李恪縱是立場不一,也不願遷怒於她。
不過接下來袖娘的話卻出乎了李恪的意料。
袖娘對李恪道:“奴婢乃是自來,非是奉可敦之命。”
李恪聽了袖娘的話,顯示微微一愣,接著才不解地問道:“你為何瞞著可敦來見本王?”
袖娘並未直接回答李恪的問題,隻是道:“可敦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若是沒了突厥她對大唐不會形成半分威脅。”
袖娘的話說的雖不直接,但李恪卻明白了她的意思,她這是在為義成公主的安危擔憂啊。
她是擔心將來突厥與大唐間的關係風雲變化,義成公主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特來向李恪求情,望李恪替義成公主說些話了。
不過李恪卻苦笑道:“眼下本王尚是刀劍架身,中官這麼早同本王說這些,是不是太早了。”
袖娘道:“眼下突厥勢若,無論可汗願意與否,與大唐和談都已是勢在必行,到了那時,殿下的話乾係重大。”
在袖娘看來,突厥連番大敗,兩國已和談在即,怎麼談,談什麼自然是李世民說了算,但鐵山與長安相隔千裡,李世民絕不會親自北上,那時皇子李恪便是最好的和談正使。
李恪年少,李世民必定會遣一副使前來商討和談事宜,但李恪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談的結果,隻要李恪願意,保住義成公主的命並非不能。
不過袖娘的話畢竟隻是她的一廂情願,對於義成公主,李世民必定有他的安排,李恪豈會滿口應下。
李恪道:“李恪年少,不敢擅論國事,若是本王當真能得幸回國,本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急返南下,中官的話本王怕的幫不上忙了。”
對於李恪的話,袖娘雖早有準備,但自李恪口中聽的,眼中依舊難免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