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2 / 2)

庶子奪唐 江謹言 3639 字 10個月前

“不可此事決然不可,分封之事傷民誤國,豈能行之。”高士廉之言方落,正廳中便已有許多性子急躁些的大臣叫嚷了出來。

自晉亡之後,天下便廢止分封,多行郡縣,爾來兩百餘年矣,如今李世民再提此事,還下了詔書至門下,他們豈能不驚。

自有君臣之說起,君權與臣權之爭便從未停歇過,但總歸是成了君臣共治天下之局。

若行郡縣之製,地方各郡縣官員皆為臣子,是為文臣治國,可若行分封,那各地方郡縣可就是以皇子為尊,宗室治國,便是天壤之彆。

更何況,若是各地分封藩王,藩王便掌軍政之權,而所封藩王行事人品又大多良莠不齊,難免生亂,輕則百姓受苦,重則社稷顛覆,豈能穩妥。

而且就算分封的藩王各個都是賢能之輩,但藩王之下分郡王,郡王之下分國公,如此分封下去,每年光是朝廷養著這群藩王家室,便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長此下去,朝廷必定財政不支。

分封之事弊大於利,朝中大臣人儘皆知,可當就在廳中眾人紛吵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一下子沉默了,這個人司空長孫無忌。

李恪外鎮,可穩固李承乾太子之位,固然是長孫無忌所願,但如果因此而生分封藩王之事,那便更非長孫無忌願意看到的了,現在的長孫無忌正是身陷兩難。

長孫無忌甚至想過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先行分封,待將來李承乾登基,他主斷朝政之時再行廢止此事。

可封藩易,削藩難,這樣的道理長孫無忌又怎會不知,鬨得不好,又是一個七王亂政,那他長孫無忌便是大唐的罪人。

可長孫無忌雖是默不作聲,但當初始議使李恪外鎮,就藩揚州的就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眼下局勢又豈能容得長孫無忌簡單地搪塞過去。

禦史大夫溫彥博當著眾臣的麵,對長孫無忌問道:“準楚王封藩揚州,世鎮淮南之事本就是錯繆之舉,當初此事長孫司空可是一力讚舉的,卻不知眼下長孫司空又有何良策?”

旁人畏懼長孫無忌權勢,或許讓著三分,但溫彥博卻不怕懼他,論家世,河北溫氏乃燕趙名門,不在長孫家之下,論資曆,溫彥博和太上皇李淵和長孫無忌之父長孫晟平輩論教,也算是長孫無忌的前輩。

溫彥博性情剛正,當初身陷突厥,在陰山苦寒之地苦熬了兩載,硬是撐了過去,這樣的人又怎會畏懼所謂權勢。

長孫無忌被溫彥博當著眾人的麵提了出來,哪裡還容得他再閉口不言。

長孫無忌道:“溫大夫所言極是此事確實我考慮失當了。我本想著以楚王外鎮揚州,可穩地方,可沒想到陛下竟欲借此推行分封。”

長孫無忌哪怕再想助李承乾穩住帝位,但他也是文臣,他絕不會在此時站錯了隊。

溫彥博和長孫無忌俱為朝中重臣,兩者相爭,於事無益,此時身為尚書左仆射,諸相之首的房玄齡站了出來,房玄齡道:“此事相爭無益,眼下當務之急乃是上稟陛下,請陛下收回成命。”

此時的長孫無忌已是騎馬南下,隻得硬著頭皮道:“玄齡說的極是,如今最緊要的當是門下封駁此詔,而後我等於明日朝堂之上稟明此事,請陛下打消分封之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