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妃乃當朝貴妃,而楊氏雖為應國公武士彠之妻,卻為續娶,並無誥命在身,楊妃今日能如此禮待楊氏,既是因為楊家的這層關係,更是因為武家對李恪的救命之恩。
楊氏笑了笑,輕輕推了推武媚娘的後背,對楊妃道:“回貴妃的話,那日將楚王殿下自洪湖救起的便是二囡。”
若論容貌,武媚娘和武順樣貌俱為上佳,生的端的是秀美迭麗,雖因年少還未全然張開,但已是個十足的美人坯子,莫說是在旁處了,就算是擱在這花錦滿城的國都長安,也是數得著的。
更何況,與長姐武順相比,武媚娘的眉宇間更多了三分機敏與英氣,在女子身上更顯得尤為難得。
武媚娘對李恪有救命之恩,楊氏愛屋及烏,眼裡看著武媚娘自也是喜歡地很,楊妃拉過武媚娘的手,對武媚娘問道:“原來便是你救了恪兒,你叫什麼名字?”
武媚娘回道:“回貴妃的話,小女乃武家二女,名作武珝。”
楊妃聞之,點了點頭道:“珝者,玉之名也,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倒是個好字,正和你這般妙人。”
武媚娘聞言,臉上露出一絲淺笑,欠身道:“貴妃謬讚了,所為‘珝’之名,不過爹娘寄望而已,小女萬不敢當。小女以為既為女子,又何須如如玉之溫良,德肩君子,凡能相夫教子,使家宅內外得安,上下協心,是為可矣。如再能如貴妃這般,內寧六宮,外佐君王,方可謂之賢良。”
楊妃聽了武媚娘的話,心頭竟微微一震,貴妃當麵,若是尋常小女,恐怕早就手足局促,心中惴惴不安了,但武媚娘到底不同常人,楊妃尊貴,她雖是初見,但言語舉止間卻不見絲毫唯諾,反倒大方地很。
要知道,眼前的這個女郎可是一個年不過十一的少女,正是青澀稚嫩的年紀,可武媚娘的抬手談吐間竟從容如行雲流水,自然大方,說話也能和人心意,叫人聞之如沐春風。
楊妃拉著武媚娘的手,低頭看著她的眼睛,武媚娘的眼睛純淨地清澈如水,眼含笑意又宛如朝陽,楊妃就仿佛看到了山野間一汪早陽下汩汩流出的清泉,清新淡雅,又不失如花年華該有的朝氣。
楊妃識人無數,她透過武媚娘的眼睛看得出來,這番話絕非旁人刻意教她,而是她自己說出來的。
李恪誌在皇位,有奪儲之心,身邊自然少不得一個賢內助,而武媚娘雖非世家門閥所出,但她身家簡單清白,武家家主武士彠也行事謹慎,更為難得的是武媚娘小小年紀便如此聰慧曉事,將來或可為李恪內房助力,楊妃看著武媚娘,心中已經生了其他的心思。
楊妃看似無意地對楊氏問道:“夫人,武順和武珝看著年紀尚小,可曾說了人家。”
楊氏聞言,心中多少也猜到了楊妃的意思,忙回道:“順兒是長女,年紀稍長些,已經說於了武川賀蘭家的賀蘭越石,隻待過些年完婚,珝兒年少些,倒是還尚未許配。”
楊妃看中的原本就是武媚娘,楊妃聽得楊氏的話,滿意地點了點頭。
楊妃對楊氏道:“阿珝曾救得恪兒性命,說不得便是恪兒命中福星,也是一段緣分,過兩日待本宮得了空,必當帶著恪兒親自拜府謝過,也見一見應國公。”
李恪與旁人不同,少年時便最有主見,楊妃雖對武媚娘頗為合意,但也需問過李恪自己的意思,故而也未將此事說透,隻說是拜府謝過救命之恩,與武士彠見上一見,可屆時再可與李恪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