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庶子奪唐最新章節!
秦趙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臨陣換帥,棄用名將廉頗,以空有善兵之名的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取而代之。
趙括出身將門,雖精善兵法,連其父趙奢都自歎不如,但卻是紙上談兵,無臨陣對敵之能,掌趙國大軍後貪功冒進,為秦將白起算計,長平戰敗,折軍四十萬,為趙亡國之先兆。
李恪和趙括都是年少成名,都是少經戰陣,也都是急於破敵,秦昆這麼一說,倒也真還有那麼些模樣,隻是唯一不同的是趙孝成王不過是個不通軍務的酒囊飯袋,而李世民確是百戰而有天下的馬上天子。
秦昆拿李恪同趙括相較,無形間,也是拿了李世民同趙孝成王相較,自然難免惹惱李世民,聽著秦昆的話,李世民的臉色越發地難看了。
而大殿之中,臉色漸漸難看的不止是李世民,還有身為兵部尚書的長孫無忌,不過長孫無忌相較於李世民的不悅,長孫無忌更多的卻是失望,對他這兩個外甥的失望。
長孫無忌身為兵部尚書,他部內的兵部郎中是誰的人,他豈會不知,秦昆和韋挺一樣,都是李泰門下,今日朝堂上的這一幕,自然也都是李泰的意思。
李承乾太子之位不穩,李泰有意入主東宮,此事長孫無忌早已知曉,但李泰實在是太急了些,太沉不住氣了,李恪方才赴北督邊不過一月,時機遠未成熟,李泰抓著些似是而非的把柄,便迫不及待的要把李恪拉下來。
李恪北上為質,尚能一去四載,不驕不躁,可李泰竟然連一個月都等不及了,便要對李恪動手,兩相互比高下立現,長孫無忌的心裡,難免對他這個外甥多了幾分失望,同時也對長孫家的未來多了幾分擔憂。
長孫家為大唐後族,與皇室聯姻,長孫家的命運和長孫皇後,和長孫皇後的幾位皇子的命運早已係於一處。
長孫皇後共有三子,長子太子李承乾,少年時倒還乖巧聰穎,可長成後卻越發地昏聵,如今太子之位已是岌岌可危;次子魏王李泰,文采出眾,士林讚譽頗高,但卻心浮氣躁,城府不足;至於三子晉王李治,不過垂髫幼子,更是少不更事,難堪大任。
長孫無忌甚至覺得,若是拋開嫡子的身份、長孫皇後和長孫家的助力,他的這三個外甥,加起來也未必玩地過李恪一人,長孫無忌豈能不憂。
其實就在此時,長孫無忌心中正生感慨的時候,大殿之中,一旁的魏王李泰,也早已暗自握拳,手心裡沁出了汗珠。
在長孫無忌看來,李泰此舉有些冒進,甚至無甚章法可言,但這一點李泰自己又如何不知,可是李泰他等不起,也不敢等。
李恪北伐,意欲收複諾真水,若是此戰李恪勝了,那李恪可就在河東站穩了腳跟,河東不比揚州,既是兵家重鎮,又是大唐龍興之地,李恪若得河東,勢力勢必大漲。
數載之後,若是再叫李恪經略河東得當,得了這滅國之功,到了那時,誰知道李恪會不會因此功再升一級,入主東宮?
李泰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乘著李恪在關外懸兵未決,勝負未分之際,尋機去了李恪的並州大都督之職。
秦昆此次這般彈劾李恪,必然惹惱李世民,此事之後秦昆的官位怕是難保了。不過此事李泰也早有準備,兵部郎中的位置固然重要,但把李恪自並州大都督的位置上拉下來更為緊要,棄車保帥的道理李泰豈會不知。
若是能用一個兵部郎中換了李恪的並州大都督,也並非不可。畢竟秦昆年近五旬,在兵部郎中之位上已經蹉跎十載,左右也難有寸進,隻要李泰能入主東宮,奪得儲位,就算許了秦昆將來能入省台,又有何難?
朝中不欲李恪之官並州的大有人在,秦昆之言一出,大殿之中頓時嘈雜了起來,禦史台、三省六部、各台寺,已有人躍躍欲試,將欲出列進奏。
“啟稟陛下,臣謝偃”
片刻後,殿中省丞謝偃當先出列,便要續言附和秦昆之語。
可還不等謝偃把話講完,從殿外竟走進了一個禦前內侍,打斷了謝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