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答應出山之後,高傑便讓他住進戍京軍的府衙,隨時與他商討事情。
他讓陳瑋開始搭建朝廷的框架,幫他挑選人才,袁弘的班底,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回家耕田。
他知道陳瑋很熟悉這個班底,而且相信陳瑋的眼光,陳瑋說能用的人,一定能用。
看高傑重用陳瑋,朱子賢不熟悉陳瑋,便問高傑為什麼不用自己身邊的人,而且陳瑋是前朝重臣,一旦有異心,破壞性會很大。高傑坦誠告訴她,他的身邊沒有這樣的治國大才,陳瑋是他能想到的最合適的人選。至於陳瑋會不會有異心,他不會去做這種假定。
朱子賢聽了之後,讚賞地點了點頭,說道:“王爺大才,心胸廣闊,一定能創造一番偉業。”
高傑苦笑了下,說道:“比才,本王比不過愛妃,比治理能力,又比不上陳瑋,本王就是運氣好,有你們兩人相助。”
朱子賢凝視了下高傑,心裡想道:高傑的確是個英雄,不枉自己在他的身上傾注了那麼多心血。雖然輔助他登頂並非魔界所願,但如果能兩者兼得,倒也是自己的一番成就。
有了高傑的支持,陳瑋大刀闊斧,對現有班底進行了大膽改造,清退了一半的官員,但六部的首席大臣,他卻還空缺著。這六個首席大臣,可說是重中之重,他要慎之又慎之,在沒有特彆合適的人選前,他寧願先空著。
那些被清退的官員,對高傑和陳瑋恨之入骨,憤然離京之後,一部分去找袁弘,一部分則去投靠其他藩王,希望能夠東山再起。
朝廷的班底基本搭建好之後,讓高傑感到最棘手的是如何與幾大藩王共治天下。袁弘的失敗已經告訴他,想吃獨食的人,往往適得其反,天下這麼大,不是一個人的野心可以覆蓋得了的,而且要想治理好天下,靠野蠻統治,根本不現實,所以,幾經考慮之後,他決定分塊而治。但如何分塊而治,需要好好斟酌。因此,他有去信給獨孤燕他們,邀請他們來京城共商大計,但獨孤燕他們沒有一個響應。獨孤燕他們沒有響應,靖南王可以理解,所以也沒有怪他們。
陳瑋對高傑分而治之的觀點不是很讚同,說這樣會削弱朝廷的控製力,而且會埋下隱患。高傑知道他的顧慮,這是人之常情,但為了長治久安,就必須有所犧牲,必須放棄屠刀下的權力恐嚇。
由於時局需要,高傑看獨孤燕他們沒有表態,也就沒有繼續等下去,便把他登基的時間詔告天下,同時把他的施政大略公布天下,特彆是關於藩王的政策,更是釋放出非常大的善意,給予各封地儘可能大的自治權,但賦稅方麵,卻有嚴格的要求,而且朝廷會派專員長駐各封地,監督各封地的賦稅收取情況。
在高傑看來,百姓能不能安居樂業,稅賦是個決定性的因素,他相信,隻要百姓安居樂業,每個封地的治理就是良性的,而且他相信,隻要是良性的東西,就會有很強的內在循環,不是某個人想打破就能打破的。
詔書發出去之後,高傑便靜等各方的回應。他之所以提前發詔書,也是想把詔書當試金石,試探一下各方的反響。他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獨孤燕他們不認可他,那就用武力解決。他能打敗袁弘,他相信,他也能打敗獨孤燕他們。
高傑的詔書一出,第一個跳起來的人自然是袁弘。
從德康城出逃之後,在半路他便遇到了袁向陽的大軍。原來,袁向陽在接到太子的請援之後,馬上回師支援德康城。在袁向陽看來,雖然他的大軍就算去了德康城也改變不了大局,但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袁氏王朝就這樣完了。
現在他覺得很心痛,皇帝幾乎把所有的後路給斷了,好好的一個局麵,變成了四麵楚歌。但他能說什麼?又能做什麼?
當初皇帝逼反獨孤燕,他就知道事情要麻煩了,所以他帶兵來西北之後,並沒有與獨孤燕開戰,而是不斷派人去見獨孤燕,遊說獨孤燕放棄前嫌,與皇帝重歸於好,再度為朝廷出戰。
但獨孤燕已看清皇帝想殺他的心思,哪裡會再自投羅網,但他也沒有主動向袁向陽的部隊進攻,畢竟獨孤家幾百年的家風在他的心中根深牢固,讓他公開背叛朝廷,落井下石,他還做不出來。
經過幾個來回的遊說之後,雖然獨孤燕沒有答應他的請求,但袁向陽已知他暫時不會向皇帝宣戰,這也是他敢回兵支援德康城的主要原因。隻是讓他想不到的是,他才回到半路,皇帝便自己放棄了德康城,放棄了文武百官。
看袁弘一個人出逃,袁向陽便知道袁氏王朝徹底完了,憤怒之下,真想一劍把他給砍了。
與袁向陽會合之後,袁弘便讓袁向陽率軍奔襲京城,趁機奪回京城。但袁向陽不同意,說靖南王用兵如神,京城不可能沒有防備,而且京城牢固,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拿下的,一旦偷襲不成,靖南王的大軍迅速從德康城回軍,馬上就對他們會形成合圍,到時插翅難逃,一定是全軍覆沒。
雖然袁弘覺得袁向陽的顧忌很在理,但這時候他對靖南王已經恨之入骨,還是堅持讓袁向陽出兵。看袁弘一意孤行,袁向陽一氣之下,便向他請辭主帥之位,讓他親自帶軍。現在袁弘已經眾叛親離,唯一的依靠便是皇叔袁向陽,如果這個時候把袁向陽逼向絕路,那他真的是孤家寡人了。幾番權衡之後,他放棄了自己的主張,順從了袁向陽的意見。
袁向陽知道,靖南王拿下德康城之後,很快就會出兵攻打他們,便撤軍回到一座小城--平陽城,準備借城抵抗靖南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