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帶我去看看你的孩子嗎?或許,我可以幫她。”
儘管從剛剛發生的事情,沈佳音已經可以推斷出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了,但她還是想確認一下。
她很願意幫助他人,但前提一定是“有需要的”!
劉鵬宇倏然瞪大眼睛,激動得嘴唇抖了又抖,好一會兒都沒能說出話來。
“你、你真的可以幫我?”
他迫切地希望這是真的,可又怕這是一場玩笑,整個人緊張得呼吸都快不會了,眼珠子更是眨都不敢眨一下。
“如果你隻是需要錢,我可以借你。但是,我想先去看看孩子,你不介意吧?”
沈佳音用的是“借”,而不是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一向不讚成無償的給予,很容易把人的劣根性給慣出來。
得到的幫助越多,就越容易將此看作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就會生出不該有的念頭。
在原主的記憶裡,就有過這樣一個網絡故事:
一個男人上下班的路上總是會看到一個乞丐,男人心善,每天都會給乞丐10元錢。
有一天,男人失業了,囊中羞澀,就隻給了乞丐5元。
乞丐就拽住男人,問他今天為什麼隻有5塊錢?還有5塊去哪裡了?
男人就給他解釋了一番,本以為乞丐會同情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