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前期失敗還好,頂多就是躺個三五年而已,但如果在即將搭建成功的時候失敗,甚至有可能直接承受汙染,徹底失去理智,變成類似於夢魘或者異怪的東西。
更有夢魘會試圖吞噬理想國,借此蛻變到更高境界。
而第九條規則,便是針對這種情況,它的存在,至少保證了架構師不會在理想國還是半成品的脆弱狀態下,受到夢魘的襲擊。
至於第八層提到的封裝……
則是一種搭建理想國的捷徑,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影之城與理想國是一種東西,隻不過一個是由無數生命的執念混雜而成,另一個則是僅一人的幻想凝聚起來。
再加上“美夢和噩夢可以互相轉化”這條規則,以對應的幻想將影之城轉化為美夢,再作為理想國的根基,就可以跳過那最為枯燥、複雜且消磨時間的積累環節,直接獲得大量“建材”,大幅縮短建築工期。
甚至於,因為能用幻想封裝本身就意味著這份“基石”與自身相性契合,甚至比自己收集材料、費心設計出的理想國更加適合自己。更彆說影之城本身還具有“核心規則”,如果能夠妥善利用,甚至可以將其作為自己的底牌。
而花了這麼大力氣構建理想國,自然也有它的優勢。
晉升空想家這種稱呼上的改變姑且不談,首先它本身就是一個可以不斷從幻夢境抽取力量的能源核心,有它的存在,空想家架構出的事物基本不會自然消失。
其次,理想國是空想家精神的投射,某種意義上也算是第二個思維中樞,就算大腦被摧毀,也可以通過理想國進行架構,如果精通解剖、急救的話,說不定可以給自己續上一命,對於造物主和精通此道的頂級空想家而言,直接憑空架構出一具身體然後把意識上傳也不是問題。
最後,理想國是空想家幻想的基準點,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理想國降臨本身也是空想家最後的底牌,在理想國內,空想家可以直接從幻夢境獲取g·i粒子,從而無視g·i粒子的消耗(注1),同時,理想國本身也會因為架構師的思維具備各式各樣的效果,這個角度來說,有點像是型月的固有結界或者咒術回戰的領域展開。
“原來如此。”馮雪品讀著架構師體係最後的公開教材,心中不由得泛起嘀咕,因為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所謂的第七、第八條,說白了完全就是第四條的延伸啊!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這第七、第八條,是不是原本應該全部在第四條被訂立,但因為太大了,導致第四位造物主直接重創,後來者硬是拆了兩次,才重新把它刻進幻夢境?
但如果是這樣,就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了——
按照虹櫻誕生了三位造物主,而第四位造物主是虹櫻二代目的情況來看,第七、第八兩位造物主至少有一個不是出身虹櫻,但他們卻“不約而同”的選擇完成這個規則,這意味著什麼?
思前想後,馮雪也隻得出了幾個可能——
一、這套規則對於造物主而言有極大的利益,這使得虹櫻將這個規則的全貌公開,而彆國造物主也樂於接盤。
二、如果不嵌入這條規則,很可能引起造物主也不願意看到的麻煩,這讓大家不得不聯手嵌入規則。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
因為造物主必須嵌入規則,而直接嵌入風險過高,所以乾脆順著前人嵌了一半的規則走,進而降低風險。
所以,究竟是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