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土地兼並(1 / 2)

“不管漢宣帝出於什麼原因沒廢太子, 結局就是劉奭成功登基,成為了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即漢元帝。”

秦始皇、漢文帝:!!!第十一個啊, 果然很紮心!

漢高祖劉邦:“傳到第十一代了, 不錯不錯!”

相較於漢高祖的自得, 漢文帝、漢景帝等人的滿意, 漢宣帝的心情就不那麼美妙了。於漢高祖、漢武帝這些先代君王, 漢元帝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屬於他們想要插手都夠不到的遠方。漢宣帝卻有改變的機會, 但又覺得無從下手。

不過漢宣帝很快冷靜了下來, 距離上次直播後,他所在的位麵已經過去好幾個月。霍光回去後軟禁了霍顯,許皇後雖然還活著,但霍顯確已謀劃毒害皇後的事情。天幕揭穿其陰謀後, 霍顯怕連累兒女已‘自絕’。

相較於喪妻, 霍光更乎家族的延續。為了避免家族傾覆, 霍光選擇了斷尾求生, 親自處置了一批行事失度的霍家人,提前向漢宣帝提出了過繼子嗣給兄長冠軍侯一脈之事。

追隨霍光的許多人不滿霍光的“背叛”, 想要反噬。然漢宣帝天幕後, 大漢雙璧的名望達到了頂峰,不管是為了籠絡人心, 還是霍光的配合有利於自己進一步掌握朝堂, 劉詢都不願在此時與霍光翻臉。

霍光可以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退回臣子的位置,漢宣帝自然樂得與霍光留下一個千古美談。雖然老劉家打從骨子裡來的刻薄寡恩,對名聲也不太在意。可不在意卻不表示會拒絕錦上添花。

最重要是天幕出現後, 君王有了更多增加建樹和功績的方向。對於年輕有野心的君王,霍光這樣的能臣隻要不逾越,就會願意用。

在霍光忙著整頓家事,短尾求生時,許皇後也已順利誕下孩子,雖然是個公主,但皇後活著,或許以後他們還會有其他孩子。日後不管是改變長子的教育方式,還是培養其他兒子,劉詢都還有機會。

“漢元帝劉奭除了好儒術外,還非常多才多藝,彈琴鼓瑟、吹簫度曲、辨音協律等無不窮極其妙。然——事實證明多才多藝這個東西,對於當皇帝沒什麼用處,固然有唐太宗這樣寫了一手好飛白不耽擱當明君的,但統計下皇帝這個職業的KPI,你會發現多才多藝這個詞更多是昏君標簽。”

“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那個不是文藝界翹楚。但才藝這東西吧,陶冶情操沒問題,把它當做職業也沒問題,但你當皇帝還把它當第一職業玩那就很有問題了。”

“不過漢元帝的根本問題也不在‘多才多藝’上,而是純任德教,大量任用儒生參政治國,把‘獨尊儒術’當真了。加上劉奭為人優柔寡斷又體弱多病不能操持國事,將政事委任於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宦官專權。左手是擅長空談的儒生,右手是宦官,這套路明朝表示我們很熟。”

大明朝的皇帝們:……

“當然了,許多人覺得漢元帝時宦官專權的鍋得漢宣帝背,誰讓漢宣帝晚年也有重用宦官呢?你看漢元帝委托國事的石顯不就是在漢宣帝時就已經很有地位了。就如一說到明代宦官問題就說永樂大帝沒開好頭。”

“對於這種觀點我是不太讚同的,於我看來宦官、外戚與以門蔭推舉出仕之人並沒有什麼區彆,外戚是因後妃得到重用,世家子弟因門閥得到重用,誰沒靠關係!在沒有更好的人才選拔製度前,世家門閥舉薦的官員、宦官亦或是外戚就整個整體而言都是盲盒,開出來後好壞得君王去判斷。”

“即便有了科舉製度後,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人才選拔製度,也隻是篩掉一些庸才,卻不能篩掉品德敗壞之人。誠然,漢宣帝重用外戚宦官算不得好事,但這種好壞卻非用不用宦官的問題,宣帝晚期拒諫飾非怠政才是最大的問題。”

劉詢身體一僵,剛當皇帝沒幾年,滿腦子雄心壯誌的年輕君王很難明白未來的自己是怎麼想的。劉詢現在應該很能明白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在聽到晚年漢武帝所行之事時的感受了。

“不管是漢宣帝還是永樂大帝,他們雖重用官宦,但宦官始終是他們手上的工具。或許對於旁人而言,這些人已經潛藏危險,但對於他們而言,工具就是工具,工具是不能反過來控製君王的。”

“如漢元帝、明英宗這樣將政務交托宦官,幾乎被宦官操控的君王才是失控。然這個問題的根本卻不在於宦官,而在於皇帝能力不足,偏聽偏信,沒有宦官,這種皇帝也會被身邊其他人糊弄。”

“清朝沒有宦官問題,那他避免滅亡了嗎?什麼文官誤國、宦官專權、妖妃外戚禍國殃民,都隻是根本問題的各種具現。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除卻土地兼並階級矛盾加劇這類王朝前進時難以根除的問題,王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總是離不開君王的賢明與否。”

“中央集權下,皇帝這兩個字是真呼風喚雨,一個人就能左右一個國家未來的存在。一個明君能夠挽大廈之將傾,而一個昏君能夠把王者牌打爛。你看同樣是‘獨尊儒術’,漢武帝利用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而獨尊儒術的漢元帝得到的卻是皇權式微。”

“漢元帝重用儒生,想通過蕭望之等儒臣實現改弦更張、推行仁政,但他卻對朝堂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立場也不穩定。在儒臣觸及外戚、宦官利益後,漢元帝隻坐視多番勢力內鬥,眼瞧著其中兩方勢力弄死自己的老師。”

“在這種內鬥中,吏治敗壞是最快的,因蕭望之等儒臣在外戚和宦官夾擊下迅速敗下陣來,漢元帝並沒有吃到用儒術的紅利。”

元帝朝,因劉奭好儒術,看到了儒家上位希望,正興高采烈準備革新的蕭望之等儒臣:……陛下,您不是好儒術嗎?所以您的好儒術是排在外戚和宦官之後對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