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名不符實(1 / 2)

“漢哀帝以漢成帝養子身份登基, 趙飛燕擁立新帝有功,法理上是漢哀帝的養母,又與哀帝的祖母傅太後關係密切, 得以躲過了此劫。然也因此趙飛燕被太皇太後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 王氏外戚中王根不也參與了擁立漢哀帝嗎?”

“王家當家做主的是王鳳,而不是王根。王鳳之後也是王音、王莽等人繼承王氏外戚在朝堂上的勢力, 漢哀帝的生父定陶王劉康多次被王氏外戚排擠出京城, 這一脈並不得王氏外戚待見。可見擁立漢哀帝隻是王根個人行為,而不是王政君和王氏外戚的主意。”

“當然了,漢哀帝還是很記舊情的, 登基後除卻對傅太後、母親丁太後和養母趙飛燕兄弟的提攜外, 曲陽侯王根、丞相孔光和大司空汜鄉侯何武都有加封。”

“對於漢哀帝劉欣,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就是與漢成帝一樣喜好酒色, 寵愛董賢甚至異想天開想要禪位給男寵, 很少人會知道漢哀帝其實也想過奮起。漢哀帝登基時,是一個天災人禍比較頻發的時期。”

“天災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人禍卻在於人。當時西漢最大的問題是外戚宗室權重卻德不配位以及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整個王朝都已糜爛不堪。劉欣看到了問題, 也想過解決問題,比如打壓外戚宗室, 限製豪強大地主的土地兼並。”

“然想要打壓外戚宗室,無外乎是用新的外戚或世家來取代舊的外戚或世家, 亦或是重用宦官。比如太後上位重用外戚,皇帝長大再用宦官製衡外戚, 但不管太後還是皇帝大多是借力打力,並沒有轄製這些勢力的手段,這就導致很容易玩脫了, 如西漢末年的外戚王莽和東漢末年十常侍。”

“在東漢時,因皇帝登基時普遍年紀小又短命,被後世戲稱為東漢幼兒園,外戚和宦官輪流坐莊的問題尤其明顯。相較於東漢,西漢的宦官問題竟不算嚴重。雖江充、黃文主導了巫蠱之禍,但這些人最後也被殺了,漢元帝時顯赫如石顯也是淒然落幕。”

“西漢末年更嚴重的是外戚為禍,這個外戚為禍還是要加定語——德不配位,並不包括哪些雖以外戚身份出現於曆史舞台,但能力品德出眾的人。至於宦官,宦官看起來不是那麼靠譜——”

“古代男人當宦官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本人犯罪或得罪皇帝如李延年、張賀,亦或家人犯罪被連累以及戰俘如汪直、懷恩和鄭和等;第二類窮,有窮的活不下去被父母賣掉的小孩,也有不甘貧窮想要博榮華富貴的投機者自宮入宮如魏忠賢、王振。”

“除非像張賀這樣原是官二代,家學淵源,成年後才遭逢變故亦或是王振這樣科舉不第,揮刀自宮進宮博富貴,大多數宦官少年時都沒有太多的受教育的機會。當然這裡說的是大多數,不包括像明朝這樣會安排宦官讀書的王朝。”

“清朝覺得明朝有宦官擅權的問題,吸取教訓,不讓宦官識字。但我研究過明朝最有名的那些明宦,固然有王振、魏忠賢這樣禍國殃民的,但也不乏如忠君體國的宦官。且王振也不是在宮中讀書,他原就是秀才,科舉不成,才自宮進宮。”

“明朝名氣比較大,又忠君的宦官大多自幼進宮,在內書堂受過教育。比如神宗時被魏忠賢害死的大太監王安,權傾朝野卻不專權,有‘力正時弊,廉潔安靜’的陳矩,保過明孝宗和許多正直大臣的懷恩,支持張居正改革的大太監馮保等。”

“總的來說,明朝教導宦官的內書堂應該是利大於弊,明朝最壞的宦官如王振和魏忠賢都是成年後自宮進宮。為了權勢和錢財,能對自己揮刀的人本身就不會有什麼道德底線。對自己狠,對彆人自然更狠。”

“故此,我認為明朝宦官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讓宦官讀書,而是皇帝怠政又信不過大臣,將政務托付宦官。要是選的是陳矩這樣的宦官即便其當權也不會成為禍事,而像魏忠賢沒什麼文化,文盲地痞進了宮一樣能為禍朝廷。”

“清朝將宦官問題簡單粗暴地歸結於宦官讀了書,表象都沒有看清,就不要說問題的根本了。崇禎自縊煤山,尚有王承恩生死相隨,有告老的曹化淳不懼生死直麵清朝皇帝隻為舊主辦理後事。到了清朝末代君王,連後妃都跟他離婚了,這才是真眾叛親離呢!”

“說遠了,同樣有宦官問題的兩漢,並沒有像明朝那樣的內書堂專門負責教導宦官讀書。宦官整體素質顯然比不上明朝,想要在宦官群體中找出什麼有能力的人很難,就更不要說德才皆備的人才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