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巾幗英雄(十八) 晉江文學城獨家發表……(2 / 2)

“永樂朝,從南京遷都北平,除了需要重修宮殿外,還有一項要事,就是南糧北調。因為政治中心遷移,不僅皇室要搬家,中央樞紐也要搬遷。隨著皇帝和大臣遷走的還有他們的家眷親屬仆從,隨扈軍隊以及隨著政治中心轉移的百姓。”

“燕地的糧食產量無法滿足一個都城的需求,就需要從南方運糧。但古代交通不便,大規模運糧,成本最低的就是水運。而相較於海運,運河運輸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許多人都以為大運河是隋煬帝開通的,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京杭大運河並非某一朝某一代某一人的功勞,而是曆朝曆代不斷地完善。在永樂大帝前元朝也曾對這條連同南北的運河進行過大規模拓寬,維護挖掘。”

“然人工運河容易淤積,需要不斷地維護。到了永樂年間門,這條運河如要承擔大規模運輸任務,就需要再次大修。為了休整運河朝廷僅在山東一地就征調了數十萬民夫來修浚運河,開鑿會通河。”

“運河途徑的山東雖為孔孟之鄉,儒家發源地,但翻看曆代的災荒述略,你就會發現,這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古代黃河極容易泛濫,而山東又位於黃河下遊,水災、旱災、蝗災幾乎是輪番上陣,不遭災的年頭十分鮮少。”

“不同於現代,國家工程對百姓意味著增加就業崗位。參加工程建設,全憑自願,可以拿工資。古代這種國家工程,百姓不僅沒有酬勞,還要自帶乾糧。要是遇到楊廣那種昏君,去服徭役死亡率比出征打仗的死亡率還高。人乾事?”

“即便不是殘暴昏君,因為徭役乾死乾廢也不是稀奇事。漢文帝規定每年徭役天數上限,明文寫明征徭役避開農忙為什麼備受稱讚?因為在古代官府不顧農時,抽調役夫並非稀罕事。”

“古代生產力低下,百姓無法提高畝產就隻能通過耕種更多的土地來獲取糧食。一旦家中壯丁被抽走,耽誤農時,那這一年就要餓肚子了。我們今天要說的巾幗英雄——唐賽兒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

“唐賽兒起義前,山東是個什麼樣的景象呢?因輪番的水災旱災,百姓已到了吃樹皮、草根苟延生存的地步,但朝廷沒有撫恤不說,依舊是‘徭役不休,征斂不息’。”

“遷都固然有朝廷的政治考量,不能說錯,但不顧民生多艱,強征徭役就不對了。這又要饒回原點了,那就是朝廷沒有懂經濟的大臣。假設,永樂大帝很懂得經濟之道,他派出去的遠航船隊帶回了豐厚的回報,朝廷以工代賑來修運河,結局會如何?”

聽到前麵朱棣本來有些生氣,但聽到這裡朱棣卻眼前一亮,旋即歎了口氣。

順著主播這個思路,若鄭和下西洋能夠滿載而歸,確實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如今的關鍵是下西洋如何才能滿載而歸。

主播說到底隻是說,甚至有些想當然,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會有許多問題。不知道隔壁那金山銀山在哪裡挖,挖金山銀山可比下西洋發展貿易快多了。

“在永樂朝之前,明初之時,山東就是連年災荒,餓殍遍野。靖難之役,山東又是主戰場。如今修運河抽壯丁,山東又是首當其衝,可以說這一地百姓不得一刻休養生息的機會。”

“想當年朱元璋走上起義之路不就是全家病死的病死,餓死的餓死沒有了活路嗎?如今他所建立的大明治下百姓與曾經的他沒有活路,看不到希望,與他一樣選擇起義也就不奇怪了。”

“唐賽兒的父親是被強征的役夫之一,恰逢災年,沒有活路,唐賽兒夫妻便去衙門討糧。百姓活不下去,像朝廷請求幫助本是常理,然他們討糧的最終結局是唐賽兒的丈夫林三被殺,父親悲憤而亡,母親病死。”

“想一想,我們一十來歲在做什麼,哦,大部分人應該還讀書,每天最大的煩惱是考試和下課後吃什麼玩什麼。然唐賽兒一十歲卻已親人儘喪,孑然一身,還要麵對無米下鍋的無望人生。”

“唐賽兒雖家境貧苦,但她與梁紅玉一樣自幼從父習武,十五歲時已武藝超群。眼見親人儘喪,忍無可忍的唐賽兒決定孤注一擲發動起義。”

“對於唐賽兒起義有個傳說是她在丈夫死後,偶得一藏有寶劍和兵書的石匣,學得了法術和兵法。額~這個怎麼有點武俠演義亂入的感覺?然不管是真的得到過神秘石匣,還是通過其他途徑接觸到的知識,從後來唐賽兒的表現來看,她至少是通曉兵法的。”

“至於法術,我受社會主義教育長大,那肯定是不相信啦!結合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集合民眾起義,這個所謂通曉法術應該和漢高祖斬白蛇,趙匡胤出生時什麼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香撲鼻都是用來造勢的手段而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