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本事,何必在意將軍是男是女,世間有多少男兒都比不上朕的女將軍。從這兩首詩可見崇禎皇帝也是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君主。崇禎皇帝真是一語道破了君主與將軍的關係,帝王需要的將軍隻要忠心和能打仗就夠了,性彆並不重要。”
兄長無子而逝,朱由檢由藩王之身入京登臨大位,得到的就是一個爛攤子。然幸又不幸,天幕出現了。雖然朝廷因兄長在位時的不作為已十分糜爛,但大明尚在一統階段,讓該年號崇禎的朱由檢得以打開了商城,看到了三種高產作物的書籍。
恰好遇到今年北方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崇禎一麵令人賑災,一麵令人尋找三種高產作物,進行推廣。新作物本不易推廣,然因天幕的緣故,推廣還算順利。
眼下三種高產作物種植麵積有限,但因著天幕的緣故,百姓對朝廷推廣高產作物有所期待,倒是給了崇禎緩衝的機會。隻天幕也有一些弊端,就是百姓對貪官汙吏的反抗更激烈了。
因天幕之故,崇禎登基後沒有急著處置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互相忌憚,因皇帝掌握著係統,有所顧忌,對皇帝多了些許敬畏。這讓崇禎借著兩方角逐,得到機會處置了一些貪官汙吏。
雖然處置的都是一些品階不高的貪官汙吏,並沒有徹底扭轉朝堂上的腐朽之氣。但朝廷如此大張旗鼓的殺貪官,讓一些本被逼到絕境的百姓多了喘息的機會,而這些本已經決定揭竿而起的百姓暫時停下了起義的進度,等待朝廷的下一步舉措。
“崇禎皇帝是大明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曆史上最被同情的一位末代君主。雖為大明的末代君主,大明之亡卻非其罪。”
朱由檢被趕鴨子上架登上皇位,如今尚未到及冠的年間。
少年天子朱由檢心下一涼:大明竟然在他手上亡了!
“崇禎皇帝在位時勤於政事,生活節儉,史誌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二十多歲便已華發早生。他登基時,大明已然是千瘡百孔,大廈將傾,雖有中興之誌,惜無中興之才。”
“無中興之才,一個是受限於天賦,另一個就是我們前麵說的老朱家將藩王當豬養的鍋了。崇禎皇帝原是藩王,因兄長無子早逝,被迎立登基。”
“崇禎從童年開始就充斥著不幸,父親明光宗雖為太子卻被皇祖父明神宗所厭,母親隻是不得寵的太子府上不得寵的婢妾。五歲時,生母被父親杖殺,開始在不同的庶母間轉輾過活,十來歲父亡然後就藩。”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隻顧自己尋歡作樂,治理國家尚且顧不上,就不要說管兒孫讀書之事了。明光宗朱常洛為太子時不得寵,登基後又短命,根本沒有機會做什麼。兄長熹宗朱由校是個蒙昧如蒙童的文盲皇帝。”
“文盲皇帝還曾鬨過一個這樣的笑話:江西撫軍剿平寇亂後報捷,奏折上寫了一句意在表達四處奔走平息叛亂的辛苦以此為自己和部下邀功。結果熹宗的隨侍太監與主子一樣也是個文盲,‘追奔逐北’讀成‘逐奔追比’。”
“讀錯也就罷了,這主仆兩文盲因此把‘追奔逐北’理解成了追趕逃走和追求臟物的意思。明熹宗因此大發雷霆,而那可憐的江西撫軍剿平寇亂不但沒有獎賞,反而受到了貶俸的處罰。”
“難怪古代讀書人科舉要探聽一下主考官的喜好,你看,要是江西撫軍對他家皇帝多點了解,遷就一下他們皇帝的文化水平,用白話文寫奏折,沒準就沒這禍事了。”
天啟朝的文武大臣:……沒考慮到皇帝的文化程度,是我們的過錯啊!
“咳咳~說回崇禎,沒有母親操持,爺爺、父親和兄長都靠不住,崇禎出身尊貴卻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教育。相較於他那個愛做木匠不愛讀書的兄長,朱由檢愛讀書知道上進,但教育資源匱乏,能夠讀書識字已經不錯了,治國經略自然從未接觸過。”
“即沒有漢宣帝那樣的天賦之才,又沒有受到係統的儲君教育,接手的又是一個早已腐朽的帝國,偏還遇到小冰河世紀,天災人禍湊在一處,崇禎皇帝也就成了倒黴催的末代君主,背起了亡國之君的黑鍋。”
“那麼身為亡國之君,為何崇禎卻備受同情呢?因為在他身上,過往昏君那些貪淫好色的惡習,崇禎是一條都沒有,在生活上,他堪比聖人。且雖為末代君主,卻始終不曾丟掉祖宗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