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巾幗英雄(二十六) 晉江文學城獨家發……(2 / 2)

明末,因天幕之故,大順軍攻打京城失利後,李岩多次進諫李自成,當務之急乃是收攏民心。

天幕斥責李闖入京後失卻民心,恰好李岩頗得民心,甚至闖軍之前不少贏得百姓支持的策略皆出自李岩,李自成對其已生忌憚,加上牛金星之流詆毀,李自成早已經容不下李岩,不想才有想法,尚未動手就被天幕揭露了。

聽得天幕之言,李岩的弟弟李年勸兄長自立,李岩卻不太願意。覺著自己先反明,如今再棄李自成,豈非如那呂布一般成了三姓家奴。

李岩這般,李年及其部下卻不讚成,他們本就是起義軍,沒有太多忠君思想。且聽了許久的天幕,或想成就一番功業,或想求個太平盛世,並不願一味愚忠。

若是追隨如那天幕所言的唐太宗之輩便罷了,卻哪裡不願意為了某個昏庸之主陪葬。正如天幕所言,唐太宗的淩煙閣功臣,也不乏換了許多主公,憑什麼他們最初追隨李自成,就一定要給他陪葬!

“若劉邦如李自成一般短視,入鹹陽時,殺掉進諫的張良、樊噲,縱軍奸淫擄掠,何來後來的大漢朝?可見樊噲常有,而能納諫,克製己欲的劉邦不常有。所謂以史為鑒,如何打天下,坐天下,已經有那麼多前輩給出了正確示範,有些人是依樣畫葫蘆都不會啊!”

“明末的世道:朝廷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打仗了,百姓血流成河;朝廷敗了,百姓的情況也不見得更好,甚至更糟糕。不管怎麼打,誰贏,受傷的始終是百姓。真真是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幕下有人細細的品味著這句話,若有所思。若如天幕之言,百姓的福祉與天下的安穩息息相關,那以前他們毫不在意的事情,如今再細想卻是件件重要。

不說那希冀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的君主,便是有些頗有遠見的世家子弟也開始重視百姓。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啊。若有選擇,即便是又能力在亂世中生存的世家也更樂意看到太平盛世。

“在送走了許多親人後,清順治五年,七十四歲的秦良玉遺憾終老。曾有評:以敬薑之德、班昭之學、秦良玉之勇毅、辛憲英之清識、李易安之詞章、宋若憲之經術,列於須眉男子中,亦屬鳳毛鱗角【注2】。”

“敬薑,以通達知禮,德行光明,匡子過失,教以法理傳世;班昭以才學聞名,是和熹皇後的老師;辛憲英為人聰明有才,善於鑒人知事;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宋若憲善屬辭,粹議論,以學名家。”

“這些女性與秦良玉一樣,在男尊女卑,女性被極力貶斥排擠的封建社會,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讓看不起女性,輕視女性的男人承認她們的優秀,是何等的出色。”

“從父族、夫族到姻親,秦良玉可以說是世代忠於明王朝,從未辜負明室。反而是朱家無能,葬送天下,帶累了他們。秦良玉過世的十一年後,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穩固,秦良玉的侄兒秦翼明與孫兒馬萬年降清。”

“秦翼明、馬萬年的降清與吳三桂剛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室尚有生機時,秦良玉家族三代人都想抓住那微弱的光,為漢室天下儘全力去爭取,而吳三桂卻在最不該降清時選擇了投敵。”

“至滿清統治穩固,明皇室基本已銷聲匿跡後,繼續抗清隻會葬送更多的親朋和族人,秦翼明和馬萬年無奈降清,但吳三桂卻在百姓剛得片刻太平時再掀戰亂。秦馬二族抗清、降清為得是大義,吳三桂投清、反清皆為私利。”

“好了,關於女將軍秦良玉,我們就先說到這裡。我們繼續說巾幗英雄係列最後一位——抗擊英法聯軍侵略者的女英雄馮婉貞。”

“馮婉貞是河南謝莊人,其事跡出自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因中學課文《馮婉貞》廣為人知。”

“馮婉貞的事跡,不似婦好有出土文物為證,也不似平陽昭公主、秦良玉等被記錄於史書,甚至被認為是經過藝術加工的理想人物。這最後一人我本更屬意鑒湖女俠。但這個時代與鑒湖女俠一樣的巾幗英雄那可太多太多了。”

“眾所諸知的原因,這段不好說,所以我就用馮婉貞這個與她們年代最近的人物來代表一下吧!馮婉貞的故事說的是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少女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注3】。”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